藝術牆上的世界名畫,每個人物都戴上安全帽。圖/記者江俊亮
陳禹廷創作的月津港燈節作品〈無關〉。圖/陳禹廷提供
【記者江俊亮專題報導】台南鹽水橋南老街一面藝術牆,出現五十幅世界名畫,畫中所有人物都戴上安全帽,原來是藝術家為了提醒民眾「到鹽水看蜂炮,不要忘了戴安全帽」,令人莞爾。
牆上畫作,不論是達文西〈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或米勒的〈拾穗〉、梵谷的〈自畫像〉、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拉斐爾〈雅典學院〉,畫中人物都戴安全帽,非常特殊。
提供牆面的便利商店負責人吳怜瑩表示,這是鹽水藝術家陳禹廷的作品〈讓世界看見鹽水〉系列之一,陳禹廷希望將鹽水變成「沒有圍牆的美術館」,而她的店面就在昔日月津港畔,因此響應。
七年級生陳禹廷表示,他是鹽水人,從小看蜂炮長大,知道蜂炮有危險性,必須穿戴齊全裝備,但外地人不一定曉得,因此利用名畫提醒民眾。
陳禹廷以國外常用的複製畫手法,將名畫影像輸入電腦,用電腦仿原作者筆觸修改,將人物戴上安全帽,再用電腦輸出,以油畫顏料堆疊色彩,因此作品看來就像畫布。
「便利商店外牆,也能成為美術展場」,他希望透過行動,將鹽水打造成「藝術移居」城市,吸引更多藝術家進駐。
陳禹廷說,鹽水古地名「月津」,因港口略彎、狀似新月得名,早年相當繁華,有「一府、二鹿、三艋岬、四月津」說法;昔日月津港舟楫雲集,人們會到媽祖廟拈米卦,地方小吃因港口而興盛,老饕可從「新街頭」吃到「草店尾」,後來港口因淤積而沉寂。
陳禹廷曾參加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奧地利藝術節,發現很多國家面對城鄉老化,會運用地方創生來活化,因此他十年前念研究所時創辦第一屆「月津港燈節」。
他說,鹽水早期有「月津八景」,還有燈會、水仙花展、詩社等,橋南老街一帶是詩人群集創作的地方,「月津吟社」在日據時代曾獲「騷壇盟主」雅號;第一年月津港燈節主軸就是重現「月津八景」。
藝術家陳禹廷
重現鹽水繁華
陳禹廷研究所畢業時,台灣面臨金融風暴,他父親是月津風華協會成員,正在整治月津港;陳禹廷返鄉成立工作室,讓月津港燈節成為年度重要節慶,每年吸引數十萬人造訪「月津小城」,不少遊客因此認識鹽水蜂炮等傳統文化。
陳禹廷也創作守護神獸、美化老舊建築,說服老屋屋主提供空間,經藝術改造後給藝術工作者使用,大部分屋主都樂意,逐漸印證他的想法:「藝術進駐老舊城鎮,會讓小城更具魅力」。陳禹廷逐步改變鹽水風貌,他謙稱「只是做喜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