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國能
詩聖杜甫晚年多病,在浣花草堂歲月安閒,他不免也說:「多病所需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這種心情我近來漸能體會,年近半百,所需不多,名利皆屬虛妄,每天能健康散步打球,就是真正的榮華富貴。
現代文明使人煩惱,但在病痛來時,藉由一顆小小藥物舒散諸多不適,想著在實驗室做出來的各種化學元素正在體內緩緩溶解,滲入血液或組織中釋放訊息,悄悄改變生理運作機制,像一把神箭射中疼痛大軍的元帥,令苦難退卻,讓人得以繼續工作、約會或酣眠,我想起波蘭女詩人為安眠藥寫的詩,她說這顆藥:「挫不義的鋒芒,補上帝的缺席」,現代文明也有讓人會心微笑的優點啊!
隨著年歲增長,關心的事物也不盡相同,青少年時喜歡看運動影劇,對中華成棒隊一到九棒如數家珍;青年時關心時政,以為公平正義盡在其中;後來留心投資理財,發現支配世界的動力其實非常庸俗,不過就是人性貪婪與恐懼罷了。近年不知不覺,瀏覽最多的竟是醫藥保健資訊,尤其今年,疫情牽動人心,如何照顧自己這副皮囊,使器官正常運作,重要時刻不掉螺絲釘就是此際最實在的追求。
拉開五斗櫃的抽屜,B群、葉黃素、魚油、維他命等各式保健食品占滿一格,不少維他命根本忘了要吃,但身體似乎毫無影響。另一格抽屜,則是眼藥水、口內膏、過敏藥膏、蚊蟲叮咬、消除痠痛等外用藥,瓶瓶罐罐,不勝枚舉。再拉開第三格,各式止痛、消脹、幫助血液循環、止暈、對抗蕁麻疹等藥物,林林總總,又是一格。每一層都反映了我的病況,我的憂慮和我的未雨綢繆。
例如暈眩是可怕的,在感覺視力模糊跳動,頭重腳輕之初,是不是就要先吃上改善內耳血液循環的藥呢?又如喝了一罐啤酒後,慢慢感到腰際或脖子開始出現丘疹發癢,是不是趕緊服一顆抗組織胺呢?「藥」成了小日常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背包裡還有小盒子帶上備用藥,免得出門在外有突發狀況。這種對自己身體缺乏信心的徵兆,想來也不免好笑,已不復記何時開始感覺「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對病的恐慌加重了對藥的依賴,那一抽屜的藥就是中年人生的大課題。
「藥」是人間重要的隱喻和想像,魯迅用小說〈藥〉來寫出兩個青年的命運,革命青年被處決的鮮血沾在白饅頭上,作為治療另一罹患肺癆青年的藥物,結局是兩位母親同時上墳相遇,不勝唏噓。小說強烈地諷刺了當一個社會文明思想無法進步,再多的理想和犧牲都是枉然。這種思維可能和魯迅小時候要去找一對「元配」的蟋蟀當父親用藥的藥引有關,在某些時候,「藥」除了治病,還包含滿足對世界奇想的功能。
傳統醫學強調天人合一,身體就是小宇宙,藥是協助身心回到冥合宇宙運行的一種力量,因此能將金屑、丹砂、芝朮、蔘桂合而為劑,發揮君臣佐使的加乘效果之人,進可為明君賢相,退可當良醫導師。兒時讀唐詩「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即感到一陣撲面清氣,如果老師是去採果或採薪,似乎就不見高明了;漢朝的韓康雖在長安賣藥,但他是當世高人,「韓康賣藥,口不二價」是誠實無欺、不媚世俗的品格寫照。
不過傳統觀念也對「江湖郎中」的葫蘆裡所賣之藥不太放心,讓人欽佩的「游方醫」,唯屬《老殘遊記》裡,那位到處遊山玩水評點時政的老殘先生,他只在興盡之餘搖鈴看診,「虛應一應故事」。有一次他用「加味甘桔湯」治好了一位女病患的扁桃腺發炎,主人高公為他大加宣傳,病人日增,看診日不暇給。其實讓老殘聲名鵲起的「加味甘桔湯」實為常見藥方,內容也不過就是:甘草、桔梗、牛蒡子、荊芥、防風、薄荷、辛夷、貝母這類常見藥材,劉鶚寫這段故事,大約隱含了對症下藥的思惟,有些病並不嚴重,但用藥錯誤反而愈治愈糟,看準症狀,簡單的處方即能治好痼疾。識病乃用藥根本,從各種徵兆推想問題根源,或許是晚清小說中的政治隱喻,放在今日也很合宜。
現在偶有小疾,也常在附近診所掛號領藥,日子一久,覺得類似症狀用藥都差不多,上一回沒有用完的藥,有時還可下次使用,尤其現在網路方便,藥品的標示又清晰,每一種藥物都可以查到它的功能、用法或副作用。日積月累,各種藥品也屯滿了一抽屜,需要時自己「君臣佐使」一番,小病就這樣胡亂打發過去,不知是藥的效果良好,還是時間到了,身體自然復原?
這種屯藥的壞習慣古人也有,三國末期晉國儒將羊祜,把自己沒吃完的藥送給東吳陣營的大將陸抗吃,眾人勸阻陸抗小心有毒,但陸抗留下了名言:「豈有酖人羊叔子哉!」服了藥,病也果然好了。
吃藥總是件討厭的事,小時候特別怕西藥,感冒時塑膠瓶裡橘色藥水味道怪異,我媽總是倒在一個大白瓷湯匙裡要我一口吞下,至今猶記那個人生難關。當時學校保健室還對那些感染蛔蟲、頭蝨、砂眼的小朋友施藥,第二節下課就是用藥時間,有時還透過全校廣播找人,我不知那些被傳喚的同學心中作何感想?不過兒時對中藥印象極好,橄欖、紅棗,根本就是小零嘴,哪裡是藥?枇杷膏又甜又香,吃了還想再吃;加了黃耆、甘草、黨蔘、黑棗、枸杞的雞湯滋味雋永,後來我發現連甘蔗汁都算中藥的一種,我雖然懷疑其療效,但口味至少是完美的。
詩聖杜甫晚年多病,在浣花草堂歲月安閒,他不免也說:「多病所需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這種心情我近來漸能體會,年近半百,所需不多,名利皆屬虛妄,每天能健康散步打球,就是真正的榮華富貴。夜晚讀書時,打開音響放出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順便沖杯決明子或泡一盅黃耆茶,不為治病,只願在藥的香氣和音樂旋律裡,調劑日漸庸俗的中年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