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度裔婚慶肯定要走一趟傑克森高地。 圖╱陳麗卿
「小印度」金飾店原味十足。 圖╱陳麗卿
文╱翁台生
母親為印度移民的加州民主黨參議員賀錦麗(Kamala Harris)成為拜登的競選搭檔,創造了歷史,美國印度裔社區更對這位亞非裔副總統參選人寄予厚望!
回想1992年紐約非裔市長丁勤(David Dinkins)走訪皇后區傑克森高地(Jackson Heights)印度商店街區,宣布該區為「小印度」(Little India)時,不少白人居民到現場抗議,高喊「印度人滾回去!」如今情況似乎全然改觀。
近年來全美「小印度」聲勢看漲,政商關係實力可觀,除了川普政府的前駐聯合國大使海里也是政治新星,包括谷歌、微軟、花旗銀行、百事可樂等二十幾家大企業的CEO都是印度裔;矽谷、維州、西雅圖高科技重鎮的印度勢力圈也不斷擴大。
但不管全美各地的印度社區如何擴張,印度裔公認紐約傑克森高地的「小印度」才是在美國的發跡地。 2001年印度寶萊塢導演Aamir khan專程來此拍攝《印度人在美國》,上千印度粉絲湧入,「小印度」擠得水洩不通 ,盛況空前。
「小印度」說起來也不大,就是從74街地鐵站出來,走到37大道就是盡頭,百公尺長的商店街,除了印度超市與印度快餐自助餐廳、點心店、寶萊塢影視產品,最亮眼的櫥窗還是印度傳統沙麗,再搭上耀眼的金飾店,印度風情十足。
37大道上還有些攤販也賣些宗教書籍、儀式祭品,偶爾會有流動餐車,當街叫賣自種的蔬菜;最吸引人的還是印度傳統甜點,色彩繽紛,組合多元,甜得嚇人。
轉進73路,馬上進入巴基斯坦與孟加拉的勢力範圍,穆斯林食品成大宗。走到底的燒烤店,街頭餐車都相當有名氣。有的人專程從城裡搭地鐵來,就為買個南亞風味的盒餐。
地鐵站出口的三角地帶有人命名「多元廣場」;其實也沒有什麼多元,出入以印度、巴基斯坦與孟加拉族裔為主,稱作「南亞廣場」比較貼切。另外,廣場旁快餐車的西藏包子也很有名,附近還有幾家尼泊爾菜,都是以其首都「加德滿都」來命名,也都有些死忠的客人。
傑克森高地因為有7號地鐵與幾條進城的快車,吸引了許多住不起曼哈頓的白人,當年土地開發蓋了一大批共有公寓,還參考1920年代歐洲最流行的花園城市公寓,每座住宅社區都保有自己的小花園,比蝸居在中城有比較大的活動空間,吸引了大批從中城出走的年輕白人上班族。
1965年的移民法改革為亞洲移民開了大門;南亞移民進來了,原居於此的白人逐漸往長島移,傑克森高地從1970年代開始轉變,「小印度」終於成形。這一帶的南亞移民,也開始成為紐約計程車業的主力。
如今傑克森高地「小印度」也在轉型,有些印度裔往外移到周邊可樂娜區,也有的遷往長島、新澤西州,不斷複製更多的「小印度」,但他們也不忘本,周末或傳統假日都會回到傑克森高地來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