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神奇 的心電感應

◎薛吉辰 |2007.09.03
1858觀看次
字級

與親人、好友之間有心電感的例子,常有所聞,古人亦不乏例子:

林覺民是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在參加起義前夕,他給妻子寫了一封絕筆書,這就是著名的〈與妻訣別書〉。林覺民在信中寫道:「今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汝旁也,汝不必以無侶悲酘酘」真切地表達了對妻子的愛戀。

信中提到的「心電感應有道」,本是近代唯心主義的說法,可是在生活中,卻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如果家中有什麼事,遠在外地的親人就會有預感。中國不少古籍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曾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參不還,乃齧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齧指以悟汝耳。」

這就是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齧指痛心」。曾參入山打柴,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讓你知道。」

曾子是著名的孝子,因此對母親傳出的資訊有著很強的感知力。後人也以詩頌之:「母指方才齧,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在唐代也發生一個類似事件,小官吏張志寬有、天當差時,突然感到心痛,他趕緊向縣官告假,說是自己心痛,必定是鄉下母親生了重病。縣官不信,派人去訪查,果然如其所言。

不僅血緣之間有這種心靈感應,在感情深厚的朋友之間有時也會有「信息」傳遞,感情愈深,「信息」愈強,唐代詩壇上就有這樣一段佳話。

 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在〈三夢記〉中記載,「元和四年(八○九)三月二十一日,白氏兄弟與李杓直(即李十一)等春遊後,至李家飲酒。時元稹出使四川已旬餘,席間,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即元九)當已抵梁州了。』」隨即在牆壁上題寫了一首詩,這就是〈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

同日夜,元稹在梁州驛館夢見與白氏兄弟、李杓直同遊曲江和慈恩寺,醒後寫了一首〈梁州夢〉:「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遊。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

元稹還記下了寫這首詩時的情形:「是夜宿漢川驛,夢與杓直、樂天同遊曲江,兼入慈恩寺諸院,倏然而寤,則遞乘及階,郵吏已傳呼報曉矣。」白居易詩中寫的真事與元稹寫的夢境竟「合若符契」,而且,兩詩寫於「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韻腳」,這一巧合恰恰說明了,白居易和元稹平日交誼之篤和別後相憶之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