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許多世界名著,還是會被其中一些詞句所震撼,英國思想家塞繆爾‧斯邁爾斯《自助》中「人如其所讀」就是這樣一句話。「我是誰」———這個古老的哲學命題,原來是可以這樣解釋的:「我是我所讀。」正是如此,讀書是這麼莊嚴的一件事情。
其實讀書的好處,還遠遠沒有被現代人所認知。比如,閱讀能夠美容。古人早就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大概也是閱讀能夠美容這層意思。
古希臘曾經舉行過一次選美大賽,在進入最後決賽的幾十位美女中,到底會由誰奪取到桂冠呢?評審結果大出人們所預料,一位入神地捧讀一本書的美女成為最佳人選。這樣看來,美人之美是其在讀書的神態。
羅丹的雕塑「思想者」,是以強壯男性的形態呈現的;而有哪一個思想者是不讀書的呢?停止讀書則「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沒有書籍,沒有閱讀,人類那敏感的心靈,就沒有地方安置,也沒有幸福可言。
人的尊嚴感何來?它源於思想。思想何來?源於文字。文字何來?源於紙張。紙張何來?源於葦莖。於是,帕斯卡爾在他那本《思想者》中說:「人是一根葦草,脆弱易折的葦草,但是它是有思想的葦草。」人因而偉大。
而古埃及人也是用蘆葦造紙,書寫文字。葦草之於文字,是兩相交融的生命。
讀書,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四月二十三日———世界圖書日,有人也稱之為世界讀書日,這天既是作家塞萬提斯的忌日,又是詩人莎士比亞的誕辰。
世界圖書日起源於西班牙的巴塞隆那,自從一九九五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以來,已經有一百多個國家,給了它百分之百的重視和響應。
很多人相信,人有兩個生命。一個是物質的、肉體的生命;一個是精神的、智慧的生命。物質的生命每個人都不盡相同,而精神生命的出生日卻是同一天,是四月二十三日 ———世界圖書日。
雖然閱讀有時不免伴隨著像苦役犯一樣的沉重與辛勞,但閱讀,使人成為人!
我幸福,因為我是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