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一大堆博士找不到頭路,只好「家裡蹲」。的確,在高失業率的現實環境下,高學歷都要低頭,政府與知識分子皆須正視這種高階人力嚴重浪費的現象。
近年來,政府大幅擴張高等教育(大專院校從民國八十七年的一三七所,擴張到今年的一六三所),雖造就帳面上「高學歷」的漂亮數字,但學、產界間卻人力供需失衡,不僅薪資水平驟降,更出現「博士滿街走、碩士多如狗、學士去遛狗」的怪異現象。
據教育部統計,九十五學年度大專院校在學生共計一百三十多萬人,其中碩士生十六萬餘人,博士生近三萬人,與十年前相較,只能以「恐怖」形容,而在人力供需有嚴重落差下,原以為「失業」至多僅及於學、碩士,如今竟連博士也無法倖免,著實「嚇人」。
高階人力閒置,是不容忽視的警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當前環境下,遭遇巨大挑戰,建議政府須有因應之策,知識分子也須調整心態:
一、博士不分土、洋,皆是國家教育資源栽培的高階人才,政府若能鼓勵公、私部門多成立研究機構,讓其「適才適所」,對國內學術研究的提升與產業的升級等,必有助益。
二、流浪博士必須揚棄「高學歷就一定要高薪工作」的迷思。
博士並不必然與「教學」或「研究」畫上等號,工作場所也未必與「大專院校」聯結,限定路子,意味告別許多機會,放下身段先求「有」再求「好」,機緣遲早來敲門。
三、有「高學歷」更要有「高學力」。在景氣不佳的環境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僅供參考,博士所學若屬冷門,失業陰影更將長年罩頂,現實社會的生存法是必須「學歷+學力」,要以學力充實學歷,才能拿學歷換得實力。
面對流浪博士滿街走的危機,政府須有因應措施,當事人也須轉念,才能有「轉機」,否則就會「當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