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年輕化 須注意6警訊

 |2020.08.31
2314觀看次
字級
膳食纖維飲食,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年僅四十三歲的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主角查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因罹患大腸癌病逝,消息一出震驚全球粉絲。醫師表示,近年年輕大腸癌患者增近二成,民眾若發現便便有深紅血液、便便變細、突然便祕、肚悶脹、貧血、體重異常減輕等症狀,應提高警覺。

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民眾中每十四人就有一人可能罹患大腸癌。大腸癌已連續十一年高居十大癌症首位,全台每年有一點五萬人確診為大腸癌,平均三十七分鐘就有一人。

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機構指出,大腸癌是最可預防類型的癌症之一,有五成大腸癌可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避免肥胖達到預防目的。研究也證實,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二至三成。

及早切除息肉

避免成癌症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從息肉演變成癌症,至少得花上五到十年,只要能及早發現、切除,都有機會治癒。

糠榮誠說,過去大腸癌患者年齡層,主要落在六十到七十歲,但近年明顯出現年輕化趨勢,臨床觀察發現,二十至四十歲就發現息肉的族群增加約二成,年輕大腸癌患者也增加近二成,若錯過黃金治療期,拖到五十、六十歲才發現,恐怕為時已晚。

糠榮誠指出,癌症年輕化和許多危險因子有關,包括不良的生活型態,如高油低纖的不健康飲食、不規律運動、體重過重及有大腸息肉、腸炎、發炎性腸病等腸道病史者,以及本身有致癌基因、致癌物暴露等。最近門診就有二名二十八歲女性同時確診大腸癌,其中一人因工作因素經常喝烈酒,另一人每天下班都有吃鹹酥雞的習慣,確診時都已是第三期。

大腸癌其實有跡可尋,糠榮誠說,很多人都知道大便出血是最重要警訊,但實際上,大便帶血多達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痔瘡,若糞便和血液分開、大完便才流血或擦屁屁時出現鮮紅色鮮血,都有較高機率是痔瘡;不過,若便便裡帶有深紅色血液,是腫瘤的機會就比較高。

其次,大便習慣改變也是重要警訊,糠榮誠指出,一個平時排便順暢的人突然便祕就應提高警覺,另外像是肚子悶脹、便便突然變得很細、嚴重貧血、體重異常降低等,都是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別怕篩檢

每5年做大腸鏡

大腸癌經由篩檢發現,大多為癌前病變或第○期及第一期的早期癌,只需經大腸鏡檢就能摘除病灶,五年存活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若沒定期篩檢,等到已出現症狀再檢查,可能已經是第三期或第四期預後差的晚期癌,這時候就需要透過較複雜的外科手術或化療及放療等治療方式。

國健署大腸癌篩檢,提供五十至七十四歲一般民眾,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部分民眾覺得癌症不會找上門,心存僥倖,沒接受篩檢,或覺得身體沒有任何症狀,不需要篩檢,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呼籲,民眾不要害怕篩檢,在無症狀時,篩檢多數找到的是早期病變或早期癌症。

糠榮誠建議,年逾五十歲的人每五年做一次大腸鏡,及早切除息肉,避免演變成癌症;至於父母有大腸癌病史、兄弟姐妹有息肉者,則應提高警覺定期做健檢,平時也應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少吃油炸、燒烤等食物,降低罹癌風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