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醫療AI的新戰場「早覺醫療」,近期不斷被討論,運用大數據分析個人的健康型態,比預防醫學的概念更省錢也更前端。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教授李友專、北醫大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烏斯瑪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撰寫「人工智慧如何讓醫療更加領先?」論文,也於八月刊登於《醫學網路研究期刊》中。
李友專表示,早覺醫療(Ealier Medicine)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與預防醫學的概念完全不同,兩者的關係就像是近期爭論不休的精準篩檢與普篩。早覺醫療是針對高風險族群,再依照指標找出罹病人口,預防醫學則是針對高風險族群做全面篩檢。
以乳癌篩檢為例,現行的篩檢模式是針對四十五歲以上的女性,即被認為的高風險族群,全面做免費的乳房攝影篩檢,做一千人抓出五人罹患乳癌,對於九百九十五人而言,等於是白檢查了,也是白花錢了。
若是早覺醫療則是先把一千人找來,透過大數據分析健康模式與型態,最後可能只有兩百人需要做乳房攝影,同樣能抓到五名罹患乳癌的女性,費用減少了,民眾也不必多暴露一次在X光之下。
李友專表示,他認為的早覺醫療有三個「及早」,一是預防要及早,二是急性症狀治療要及早,三是過了急性期後,長期照護要及早。
目前研究團隊也在針對早覺醫療做一研究,針對高風險罹癌的族群,使用健保資料庫初篩罹癌的機率,並搭配受試者提供的生活習慣、運動習慣、飲食習慣,做疾病的預測,了解罹癌的可能性以及目前是否已經有罹癌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