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每年約有兩萬名早產兒誕生,將近每三十分鐘,就有一名早產兒來到世上。早產兒因肺部發育尚未成熟,容易影響呼吸中樞功能,研究更指出,每三名二十八至三十四周出生的早產兒中,就有一名可能會出現呼吸窘迫症侯群。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許瓊心醫師指出,多數早產兒皆需要仰賴額外的氧氣供給,或使用呼吸器加以輔助,然而因早產兒呼吸型式多變,經常出現呼吸器無法與呼吸同步的情況,反倒對早產兒的肺部造成不可逆傷害,因此,提升呼吸器同步性,是早產兒肺部照護上不可忽略的重點。
許瓊心說,肺部是身體最後一個發育成熟的器官,胎兒在母體內時氧氣的獲得與二氧化碳的排除,都藉由胎盤與母體交換來完成,直到出生後肺部才會開始運作。若胎兒提早出生,肺部發育不全,可能沒有辦法生成足夠的表面張力素,進而使肺泡塌陷,影響呼吸中樞功能。
她表示,為了降低病人和呼吸器發生不同步,現已出現許多新型輔助設計,如「神經調節輔助呼吸模組」透過偵測橫膈膜活動,進而協調呼吸器、以對應病人大腦及肺部活動,可減少近五成「不同步」情況;在NAVA模組輔助下,可減少早產兒使用呼吸器的時間,也可以讓早產兒提早拔管、離開加護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