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天主堂 上帝像南極仙翁

江俊亮 |2020.08.28
5922觀看次
字級
台版〈最後的晚餐〉壁畫,左五為叛徒猶達斯。 圖╱記者江俊亮
鹽水天主堂擁有傳統寺廟風情,內部有中國式彩繪。圖╱記者江俊亮
鹽水天主堂擁有傳統寺廟風情,內部有中國式彩繪。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專題報導】您見過穿漢服的耶穌、中國式的天使嗎?耶穌與十二門徒在〈最後的晚餐〉中,竟然拿筷子、吃饅頭與包子!台南鹽水天主堂的外觀,不僅僅具有傳統寺廟的風情,連壁畫都有濃濃的中國風,顛覆一般人對於天主堂的印象。

鹽水天主堂的全名是「鹽水天主聖神堂」,隸屬於梵蒂岡「羅馬公教會」台南教區。如果不是建築物上的十字架、「天主堂」題字,以及掛在簷下紅燈籠的「阿勒路亞」及「天主保佑」等字跡,乍看之下,還真以為是廟宇。

石獅子鎮守

配紅瓦綠牆

走近天主堂,門口有一對石獅子鎮守,搭配紅瓦綠牆,完全是傳統寺院的格局。左右門柱上彩繪兩名儒生,身著中國傳統儒家服飾,原來彩繪的是鹽水天主堂開教第一任神父胡國臨(德國籍)、建堂的第四任神父李少峰。

鹽水天主堂神父劉壽安表示,以「蜂炮」聞名的台南鹽水小鎮,大多信仰民俗宗教,一九五五年,德國籍的方濟會神父胡國臨到鹽水傳福音,先後搭建簡陋的臨時聖堂及木造大聖堂,但因大聖堂受白蟻蛀蝕,十年就腐壞。

一九六九年李少峰神父接任第四任本堂神父,負責八掌溪以南、急水溪以北傳教工作。

祖籍陝西鳳翔的李少峰神父,文學底子非常好,曾翻譯過《聖經》,他曾逃難至歐洲再到台灣,有很豐富的傳教經驗。

李少峰神父有鑑於鹽水是個傳統小鎮,在興建天主堂時挖空心思,想把天主堂蓋成中國傳統樣式,好讓本地人更能接受,於是興建充滿中國風格的聖神堂,一九八六年落成時取名「祭天殿」,牆上的詩詞、對聯都是李少峰神父的手筆。

劉壽安指著牆上壁畫說,這是「台版」的〈最後的晚餐〉,與達文西名畫〈最後的晚餐〉不同之處是,這幅壁畫完全是中國風格,耶穌與十二門徒穿著中國傳統服飾,使用的餐具是筷子、食物是包子。

中式聖神堂

為方便傳教

根據《聖經.馬太福音》記載,耶穌在遭羅馬士兵逮捕前,與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餐時,預言「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引起門徒騷動,交頭接耳,至於誰才是叛徒呢?

劉壽安表示,這幅「台版」的〈最後的晚餐〉,彩繪藝師將叛徒猶達斯(左起第五人)畫成面目猙獰、眼露凶光的人,也是唯一頭上沒有光圈的人,很好辨識,他的左手還抓著出賣耶穌的酬勞──裡面裝有三十塊銀幣的錢袋。

〈最後的晚餐〉壁畫上方繪有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神。有人認為頗似道教的「三清道祖」,旁邊繪有許多長著翅膀的中國式小天使;梁柱旁的彩繪天使捧著聖爐,頗有敦煌飛天的影子。

與〈最後的晚餐〉相對的壁畫,描述的是耶和華創造天地的〈創世紀〉,最上方的巨大耶和華圖像,以中國式的「南極仙翁」外型呈現;下方七個圈是耶和華造天地的六天,以及最後一天「安息日」。倒數第二排是耶穌受難的過程;最下方一排是天主教的聖徒。

劉壽安指著牆上〈五餅二魚〉彩繪說,這是耶穌在受難前一年的逾越節,以五餅二魚使五千人吃飽的神蹟故事,所不同的是,故事中完全是中國人物造型。至於牆上的彩繪除了有《聖經》故事外,也有在中國傳教的殉道者故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