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縣大武鄉被稱為「焚風的故鄉」,信眾為福安宮金爐上神像掛太陽眼鏡遮陽。圖╱尤聰光
【本報台東訊】台東大武鄉老街上的福安宮擁有一百二十年歷史,是當地宗教信仰中心,也是居民茶餘飯後聚會處。
大武村長董炎輝說,福安宮供奉主神為土地公和李府千歲,建於一九○○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兩尊神明分別來自恆春、台南,一九八一年陸續供奉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濟公及註生娘娘等諸神佛,守護大武村民。
大武福安宮日治時期曾因日本政府推行「皇民化運動」,寺廟遭毀,神明集中焚燒,村民為搶救神像,藏於家中免遭於難,直到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後,村民集資重建廟宇,才將落難神明重新安座。
董炎輝說,當年神明落難時,長輩口傳一段事蹟,當時美國空軍轟炸大武地區,有顆砲彈擊中某一戶將神像帶回家的民宅,屋內居民奇蹟似躲過劫難,這段故事當地人至今仍津津樂道。
另外,大武受地形環境影響,若颳起焚風,溫度常登上全國第一高,動輒破攝氏三十八度,被稱為「焚風故鄉」。信眾擔心陽光太烈,為福安宮金爐上神像掛上太陽眼鏡,這副眼鏡已有幾十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