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近期投信投顧公會通過擬開放境內基金賺錢時,可向客戶多收取一筆績效費,儘管仍須金管會證期局同意,但消息傳出後,也喚醒民眾想了解手上的基金到底已經被收哪些費用,還有哪些外加、內含的成本。
三十歲的小陳,人生第一次理財就選擇基金投資,兩年前他將年終獎金十萬元透過銀行買了一檔股票型基金,等到績效百分之五左右贖回,沒想到扣掉原本的手續費與贖回費用後,算一算他發現兩年才賺一千五百八十元,才知道原來基金投資需要一定的成本。
其實投資人申購基金時,所負擔的成本,可分為看得見的成本與隱藏的成本。中信銀行表示,看得見的成本,主要指投資人申購時額外支付的費用,包括申購手續費,費率依不同基金類型而有不同定價,每次買每次都要付。
隱藏的成本則是反映在基金淨值中,主要為經理費、銀行保管費等。投信業者指出,這類費用通常是每年從基金淨值中扣除,投資人往往感覺不到。
中信銀行也提醒,若投資人有特殊交易行為時,也可能會被額外收取其他費用,例如買賣基金的期間過短,將可能於贖回時投資本金被扣取一筆「短線交易費用」,每家基金公司不同,例如規範持有未滿七天將收取百分之零點○一的費用。另因投資需求改變而進行基金轉換交易時,也將需要額外支付一筆外收的轉換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