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受疫情衝擊,盤點近期國內金融業新南向據點,頻傳授信或轉投資踩雷案例,國銀主管表示,台灣市場太小,為求新成長動能只能往外走,不會因此減碼海外布局,但如何管控風險,已是當前重要課題。
因外匯管制少、准入門檻低,加上避開中美衝突,新南向成為國內金融業近來海外布局熱點,截至今年六月底止,國銀在海外分支機構共有五百一十八個據點;其中,國銀在新南向分支機構就多達二百二十七個據點,較去年底增加三處。此外,有部分金融機構改以子公司轉投資的方式進入。
然而,受到新冠病毒疫情衝擊,近期國銀新南向授信踩雷事件頻傳,例如,中信金新加坡石油巨擘興隆集團踩雷案,中信銀行對興隆授信金額約新台幣二十七億元,如今已全數提列呆帳。
一直以來都是金融模範生的國泰金,子公司國泰人壽轉投資的印尼銀行,因當地一名授信戶捲入弊案遭檢調起訴牽累,面臨資金流動壓力,最後不得不以最保守的方式,認列損失達一百四十億元,也創下國壽史上最大海外投資損失金額。
金融業在海外頻踩地雷,提列呆帳損失,也會間接影響獲利表現。金管會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國銀在新南向十八國分支機構獲利為二十五點三億元,年減達百分之六十一點八九。其中,新加坡上半年虧損逾十四億元,創近九年來首見衰退;菲律賓上半年同樣虧損逾四億元;其他包括越南、泰國上半年獲利也都呈現小幅衰退的情況,唯獨柬埔寨獲利年增百分之二十四點六,表現最佳。
國銀高層主管強調,任何授信案都有其風險,因此對於新南向布局策略不會有太大改變,也不會大幅降低對新南向國家的曝險(包含授信、投資),「畢竟台灣的市場就這麼大,企業若要追求永續經營成長,仍需要往新的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