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西岸旅遊服中心騎樓上方裝置雨傘美化環境,並防止燕子「彈襲」候車民眾。圖/邱瑞杰
基隆中元祭主普壇外道路上方掛滿雨傘,是今年中元祭裝置藝術的創新設計。
圖/邱瑞杰
【本報綜合報導】基隆市最近出現兩種傘的裝置藝術,用意大不同,但一樣「美美的」。今年基隆中元祭,通往主普壇道路上方掛滿雨傘,呈現雨都風情,兼具祈福意象;無獨有偶,市府也在西岸旅遊服務中心騎樓布置彩傘,防範等車民眾遭鳥糞襲擊。
基隆中元祭今年輪由「聯姓會」主普,白、童姓宗親會值東。再過兩天就是農曆七月,市區陸續掛上燈籠、樹立旗幟,預告年度民俗盛會即將展開。
中元祭傳承百年,如何兼顧傳統與創新,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討論多年。今年中元祭場地裝置有兩大創新亮點,分為通往主普壇的信二路、壽山路口的燈排,改以色彩繽紛的燈籠取代傳統紅、黃色燈籠,此外主普壇外道路上方吊掛雨傘裝飾,呈現不同以往的祭典風情。
擔任中元祭計畫審查委員的東吳大學助理教授游淑珺說,民俗活動跟常民生活一樣會隨時代改變,中元祭由宗親會輪值主普等核心文化不變,但場地裝置就有創新的空間。
基隆市政府設在港西街的西岸旅遊服務中心,不僅是諮詢旅遊資訊好去處,也是遊客候車處,近日騎樓上方掛滿多種顏色的雨傘,吸引等公車民眾抬頭觀看。
市府觀光及城市行銷處長曾姿雯表示,旅遊服務中心騎樓有燕子築巢,有民眾反映燕子排泄掉落地面,既不衛生也有礙觀瞻,還有人遭到燕子「彈襲」,因此決定裝設色彩繽紛的雨傘美化,又能提升旅遊服務環境,一舉數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