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能滋陰潤燥。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立秋剛過,表示秋天將近,氣候由熱轉涼、「陽消陰長」的階段,但近日烈陽、酷暑不減,多數人沒想到涼爽舒適的秋天已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申一中表示,立秋是邁入秋涼的先聲,但在初秋時,盛夏餘炎未消、秋陽肆虐,還會有好一陣子溼熱天氣,也就是所謂的「秋老虎」。應特別注意「養護收藏」保養原則,調養秋燥症狀、預防小感冒,也要注意情緒放鬆、小心憂鬱。
夏轉秋後,自然界的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氣候也由熱轉寒。申一中提醒,雖然初秋溼熱,但中秋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通常是白天熱、入夜涼,身體有不適症狀,很容易傷風感冒、舊病也容易復發,即所謂的「多事之秋」。
因此秋季養生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以「養護收藏」為原則調養身心,申一中解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天為轉換時期、進入冬寒,應養精蓄銳、以應付來年春夏生長發育時期。
情緒易感傷 運動甩憂愁
秋為「金」當令,而「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傷津耗液,而產生眼乾、眼澀、口渴、口乾、鼻燥、皮膚乾燥等症狀,也就是所謂的秋燥症,秋季飲食應以「潤其燥」為原則。
許多食物具有滋陰潤燥的功能,例如芝麻、蓮藕、蜂蜜、梨、柑桔、柿子、枇杷、杏仁等,也可以選擇「適辛多酸」,「酸」味能收能澀,有健脾生津、收斂固澀的作用,如山楂、烏梅。有「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宣開發散、行氣活血的作用。
直到秋天、夏天瓜果還是多產,雖然有生津潤燥功效,但申一中提醒,瓜果性味偏寒涼,還是要少吃為妙,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秋風葉落,也容易引起心中淒滄之感,特別是有憂鬱傾向者,隨著氣候轉涼而傷感、情緒不穩,申一中建議可透過靜坐、冥想、散步放鬆心情、安神定志;而秋高氣爽時節,也非常適合運動鍛鍊,隨著天氣漸涼,也可適當增加運動量,但全身出汗後,不要急於脫掉衣物,以避免感冒,也可登山遊覽,一來訓練心肺功能,也可藉由登高遠眺,拋開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