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限塑上路 難抵包裝文化

 |2020.08.04
1793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日本是製造塑膠垃圾第二多的國家,全國限塑政策七月上路,盼減少塑膠垃圾量,然而專家表示,應從改變「包裝文化」做起。日本人重視包裝,包含食品安全、美觀、待客心意等考量在內,但無形中製造大量垃圾。

七月起,日本百貨公司、超市和便利商店不再提供免費塑膠袋,需要袋子的消費者必須支付三至五日圓(約新台幣零點八三至一點三九元)買袋子。

全球每年使用約五千四百億個塑膠袋,日本占三百億個。二○一七年日本產生約九百萬噸塑膠廢棄物,僅次於美國的三千五百萬噸。

日本的塑膠垃圾大部分來自包裝。零售商深信包裝可證明食品安全,並表現廠商對顧客的重視。從自動販賣機的一根香蕉,到便利商店的一顆雞蛋,都用塑膠包起來,食品禮盒更是層層包裝。人類學家亨德利(Joy Hendry)曾在著作指出,日本人重視包裝,除了食品安全,也有美觀因素,藉包裝傳達待客心意。

塑膠循環利用協會(PWMI)指出,日本垃圾分類很仔細,塑膠垃圾回收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四。綠色和平組織日本區發言人城野千里指出,民眾因為做了垃圾分類感到安心,消費時反而不在意用了多少塑膠袋。

PWMI二○一八年發表的報告指出,日本回收的塑膠垃圾五成六拿去焚燒,也就是「熱回收」,過程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並不環保。另一部分塑膠廢棄物出口至其他國家,二○一八年日本是全球最大塑膠廢棄物出口國,運出超過一百萬噸。

日本國內的垃圾存放地已經瀕臨飽和。有鑑於此,日本已有地方政府認真執行垃圾減量。人口僅一千四百九十人的德島縣上勝町,去年垃圾量為三百零一噸,回收率高達百分之八十點七,被譽為「零垃圾小鎮」。

日本限塑政策上路後,民眾抱怨不方便,像是店員必須逐一詢問是否買袋子,拉長結帳時間。大部分上班族沒有隨身帶環保袋的習慣,限塑政策讓他們無法一趟採買多樣商品,連帶便利商店營業額受影響。台灣二○○二年實施限塑政策時,消費者也經歷一段適應陣痛期。

比日本還早實施塑膠袋收費政策的部分歐美國家地區,如今為了防範新冠病毒疫情,又開始提供免費塑膠袋。像是美國加州二○一六年起禁止零售業者提供免費塑膠袋,今年考量到反覆使同購物袋可能提高感染病毒風險,四月政策轉向為提供免費塑膠購物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