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長的觸鬚多達九十根。 圖/取自網路
文/木易
鸚鵡螺是頭足綱動物中的「活化石」,不但腳長在頭上,且特化成鬚狀觸手(腕)。由於在海中經歷數億年演變(比早已滅絕的古生物如恐龍等,還要更久遠),外型及生活習性變化不大,因此在研究生物演化和古生物學方面,有很高的價值。
由於鸚鵡螺的生活環境,需要有數個大氣壓的水壓,很難以人工養殖,以致現存的鸚鵡螺,種群數量很少,僅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且該科所有物種,均被列入瀕危物種。
鸚鵡螺的外形,色彩絢麗,體型華美,觀賞性強。因其外殼薄而輕,呈螺旋形盤卷,形似鸚鵡嘴,因而得名「鸚鵡螺」。擁有美麗外觀的鸚鵡螺,經常成為沿海國家販售的裝飾品和紀念物,很多海洋原住民部落,也以鸚鵡螺作為圖騰。法屬新喀里多尼亞,還以鸚鵡螺做為國徽的主要圖案。
觸手雖多但沒有吸盤
在現存頭足綱動物中,僅鸚鵡螺具有貝殼,其他頭足綱動物,身上均無貝殼。船蛸這類的章魚,雖然也有殼,但只有在母船蛸產卵時,會產生白色外殼保護卵,且外殼與肉體可分離,當產完卵後,便不再有外殼;至於鸚鵡螺的肉體,與貝殼不會分離。
鸚鵡螺的殼面,由厚重的碳酸鈣所構成,呈白色或乳白色,左右對稱,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平滑細密,多為紅褐色;殼的內層則有光亮晶瑩的珍珠層,由一層層的弧形鈣質腔壁,隔成一個個的小氣室,氣室中間有小管子貫穿,中間並有膜狀的水管相互連通,連接到內臟腔。
鸚鵡螺有顯著的頭部和觸鬚,而且觸鬚多達90根,但這些觸鬚沒有吸盤,因此抓握能力比不上章魚、烏賊和魷魚這些遠親,但捕食、禦敵及吸附岩壁的功能相近,不但可以收回,不小心被弄斷了也會再長出來。此外,鸚鵡螺的齒舌很大,並有9顆牙齒,以及兩對鰓。
日間攀附著礁岩歇息
成體的鸚鵡螺體殼,直徑最大可達約22公分,雄性的體型,通常比雌性大一些。野生鸚鵡螺的壽命,科學家估計在15~20歲左右,雖是頭足綱動物中,壽命較長的動物,但不像其遠古祖先可以活到80歲。。
現存於世的7種鸚鵡螺,通常生活在海底礁岩前方的斜坡,水深約80~600公尺深、水溫19~20℃的海域,其中約150~400公尺之間,為其最常出現的深度。
鸚鵡螺通常在夜間活動、覓食,多以底棲的小蟹、小蝦等甲殼類動物幼體為食,日間則躲在珊瑚礁淺海的岩縫中,以觸手握在岩石上歇息。當鸚鵡螺死亡後,身軀軟體會脫殼而沉沒,其空殼則隨洋流漂移,其漂移路線對洋流的分析研究,富有一定的意義。
一出生就有小斗笠殼
雌鸚鵡螺每年產卵一次,一般將卵產於淺水岩石上,孵化期12個月。目前,尚不清楚鸚鵡螺,是如何將精莢傳送給雌性,但已知雌鸚鵡螺,會將卵分批產在珊瑚礁的洞穴中,一批約可產下5~8顆卵,隔一段時間,再產下一批,整個產卵的時程,可能長達15個月。
鸚鵡螺的每顆卵,都具有內、外兩層卵鞘,外層的卵鞘呈囊狀,剛產下時,具有彈性,遇到海水幾小時後,卵鞘就會變硬。在人工飼育的環境中,鸚鵡螺的卵經過12個月孵化,剛孵出時,已具有小斗笠狀的殼,殼高2~2.5公分。
漏斗噴水全方位移動
鸚鵡螺是較為原始的頭足類,牠們的漏斗口,尚未癒合成管狀,而是靠發達的肌肉,以類似「日式手捲」的方式,捲成管狀構造的漏斗。當鸚鵡螺想移動時,外套腔內的兩組肌肉,便壓縮腔內的海水由「漏斗口」噴出,靈活地向上、下、左、右、轉彎……等每個方向移動。
海洋生物學家研究,發現某些種類的鸚鵡螺,有「垂直迴游」的行為,在夜間會游到約100公尺左右的淺水海域,白天則會潛到300公尺左右的深海中,使得鸚鵡螺在亮麗的外表外,又增加許多神祕色彩。
黃金分割的美麗切面
早在2500年前,古希臘時期的人們,就發現鸚鵡螺美麗外殼的切面,排列組成最為完美的等角螺線,也就是數學上認定的黃金比例分布(黃金分割率),蘊含大自然的神祕色彩。
建造於西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Parthenon),其立面高與寬之比即為黃金比例。此外,在1954年,美國曾模仿鸚鵡螺的浮沉排水方式,設計和製造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該潛艇與普通潛艇相比,外殼更加堅固,可在150公尺以下的深海中行駛。
小百科
頭足綱動物
浩瀚海洋世界中,有一群很特殊的軟體動物,多數外殼已退化到身體內部(僅鸚鵡螺亞綱還有外殼),且牠們發達的腳部,逐漸變化成細長的「觸手」,而且長在頭上,形成頭腳不分的模樣,因而在生物學分類上被命名為「頭足綱」。
頭足綱動物的身體兩側對稱,分頭、足及軀幹3部分。頭足綱原本有4個亞綱,其中菊石亞綱、鞘亞綱已經滅絕,僅剩鸚鵡螺亞綱(四鰓),及包含章魚、烏賊、軟絲、鎖管、魷魚在內的新鞘亞綱(二鰓)兩類。
頭足綱動物皆為肉食性,主要以海中的蝦蟹、小魚、貝類為食物,且神經系統集中,感官極度發達,表皮具有特殊色素細胞,能進行溝通及偽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