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大學念國文,在學校教表演藝術,台北市大直高中國中部教師張幼玫藉「轉換跑道」,為教育生涯闖出更寬闊的空間。
也許是成長背景的關係,讓澎湖海邊長大的張幼玫言談間有奔放灑脫氣息,就連教育方式也顯得無拘無束,不但跳脫傳統框架,課堂上更常展現別人意想不到的教學巧思。
談起為何會把國文與戲劇結合在一起,甚至在校內開設「表演藝術」課程,張幼玫笑著說,或許與生俱來的藝術細胞使然,讓她對於戲劇表演特別感興趣,不但在大學社團抒發創作靈感,就連後來當了國文老師,也忍不住把戲劇融入國文教學中,將「木蘭詩」化為一齣生動有趣的歷史劇。
在她的引導下,只見學生一個個粉墨登場,化身為歷史人物,有模有樣地在教室貼出「徵兵公告」,並透過撰寫「家書」的方式來感受體會離開家鄉、遠赴沙場征戰的複雜心情。透過學生的集思廣益與創意發揮,把原本紙上談兵的國文課變得趣味盎然,展現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想像力。
「藉由表演藝術,讓我看到孩子所展現的豐沛創造力」,特別遠赴英國進修戲劇教育、拿到應用戲劇碩士的張幼玫說,因為戲劇而更拉近她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在她看來,表演藝術就如同是一面「自我覺察」的鏡子,從戲劇演出中,不但有助於學生「認識自己」,更可以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情緒與行動。
回首十年教學生涯,張幼玫說,能透過表演藝術來幫助每個孩子認識真實的自我,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