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觀光產業備受衝擊,半年多來,交通部狂撒近五百億元紓困、振興觀光相關產業,卻也導致觀光發展基金幾乎快要見底。根據最新一期觀光發展基金會報,截至六月基金收入,比原預算短收兩百五十億元,但支出卻增加四百一十億元,支出主要都用在紓困。
由於國境恐怕到今年底都不會開放,觀光局坦言,觀光發展基金的情況確實不是很樂觀,儘管目前運用上還沒問題,但若到明年國境都不開放,可能不排除會舉債。
「觀光發展基金」設置目的主要是用在國際宣傳經費、地方政府大型活動行銷推廣、觀光設施興建等,其主要財源是來自出入境旅客繳納的「機場服務費」,這筆費用有五成是用於機場建設,另外五成則是給觀光發展基金。
交通部推出安心旅遊補助預算三十九億元,其中有十幾億是來自觀光發展基金,不僅遊樂園兩億元補助快用罄,澎湖等部分縣市自由行補助也將在七月底用完,屆時恐將再度動用觀光發展基金挹注。
日前觀光局舉辦防疫旅遊宣傳活動,預算金額不多,卻是路政司負責發包、支出,讓業界議論紛紛,認為今年觀光發展基金不僅可能會見底,甚至還可能負債。
對此,觀光局表示,截至六月底,觀光發展基金活存還有五十二億元,定存也有五十八億元,且紓困2.0、3.0就是循預算程序,以公務預算支應,到今年底,觀光發展基金應該都不會有見底或負債問題。
開源節流
回歸正常預算程序
國境不開,觀光發展基金「活水」進不來,眼看「老本」即將被吃光光,學者認為,新冠病毒疫情改變了全球人的生活,既然大環境改變,觀光局的思惟也應該要改變,應該要想辦法「開源」;另也有學者建議,紓困短時間內都不會結束,應回歸正常預算程序。
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教授劉喜臨直言,觀光發展基金的來源有好幾類,其中最大一塊就是國際觀光客的機場服務費,但如果外國旅客進不來,觀光局應該要去思考如何開源,包括公共建設收益、IP授權,甚至還可能透過大數據開發收益方向等。
劉喜臨舉例,像是觀光局有「喔熊」,可以開發周邊商品,或是授權異業結盟等方式收取回饋金,從觀光產業去思考,而不是單純坐在那邊等著旅客進來。
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陳家瑜則認為,疫情已改變大家的生活,短期內國際應該都無法開放,紓困振興預算會變成經常門,既然如此,就應該要回歸到正常預算程序,不要只是在觀光發展基金、預備金來做支應,而是在整體預算結構上做調整,這才是觀光局編列下年度預算時的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