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心
某日,看著惠中寺網路直播講座,蔡淇華老師分享如何陪伴纖細又堅強的孩子。當我聽到一個熱愛跑圖書館的孩子,因為無法融入同學的小團體中,一直被排擠,眼淚早已經不聽使喚地爬滿整臉。這樣的經歷對照國小五年級的女兒,何其相似又讓人心痛不捨。
國小一、二年級時,女兒曾在學校出了一點狀況,堅持老師教學錯誤,像跳針一般持續重複老師的失誤,不肯翻到下一頁,或是因為自己做不好而直接淚灑課堂。這樣的狀況,對當時不了解亞斯伯格症的我來說,只認為是自己的孩子不禮貌、不夠堅強,在家不停地教導她如何面對挫折,教育她若對老師的教學有疑問,應該要在下課時間去提問,而不是當場讓老師下不了台。
四年級時,女兒學業成績名列前茅,校外比賽也頻頻獲獎,但情緒起伏很大,在家常發脾氣。我曾經以為是施打藥物的副作用,家人則認為孩子就是脾氣差,細查後才得知,她在班上只有一兩個朋友,受了委屈也不知道如何表達,因此常把壞情緒帶回家。
雖然孩子曾學習舞蹈約莫三年,體能不差,但因不擅長球類運動,經常被同儕嘲笑,導致自信心缺乏。她雖然也期待與同學一同玩耍,卻因為肢體不協調,同學不願意和她一起玩,最後,下課到圖書館看書,成了她唯一的選擇。
了解狀況後,我也曾到學校溝通,做了很多努力,拜託其他同學下課時邀她一同遊戲,也請導師幫忙安排座位、建立人際關係。但升上高年級後,女兒的社交障礙益發明顯,負面情緒加劇。
那時,我在網路上看到花媽卓惠珠女士及陳豐偉醫師的對話,如船隻在一團迷霧中找到航道,帶著女兒到小兒身心科求診。醫師了解她的狀況後,告訴我,亞斯兒因為人際溝通上的困難,請我要有心理準備,孩子未來的成就可能不會如學校成績那般耀眼。
幾次看診後,孩子告訴心理師,面對稿紙跟電腦對她來說更加開心自在,比搞懂彎彎繞繞的人心輕鬆多了。而面對這樣的症狀,孩子也能理解自己的職業選擇有限,立下志願要當資訊工程師。我也只能默默陪伴她,帶著她上網尋找就讀相關學系需要準備的科目,幫助她了解工作特性。孩子堅定地說,她可以做到。
家有特殊兒童最大的痛,就是醫師說資源都在校園,學校卻又說沒有資源可以給孩子。女兒只剩一年就要畢業了,也不想離開現有環境重新適應,或許陪伴與傾聽,是為人父母唯一可選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