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讀古已有之。
據說唐代詩人白居易年輕讀書時,「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讀書至此,沒有點抄讀的功夫是不行的。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讀《漢書》,方法就是堅持每天抄寫一段,每日不斷。
明代學者張溥,更是抄讀中的大家,他經常先把書抄下來,抄完以後,朗讀一遍再抄,抄後再抄……如此循環,一直到七遍才肯罷休。
總歸古來學者之說,抄讀至少有三樣好處:
一是可以去掉讀書的浮躁氣。當今社會有些人的急功近利,使得人們讀書也變得心浮氣躁,抄讀則可以使人漸入讀書佳境,求得書中真諦。
二是可以培養良好習慣。抄讀是一種全方位投入式閱讀,手、眼、腦聯合動作;抄讀過程,亦是咀嚼、消化、吸收的過程。
三是可以提高讀書興趣,強化記憶。前輩學者顧頡剛在總結讀書經驗時說過,自己年輕時「腦力摧殘過劇,陷於神經衰弱之苦況酘酘所以能從事於考察之業者,只緣於個人習性,樂於抄寫,代其記憶也」。
朋友,在捧起書卷的同時,拿起紙和筆來,充分享受抄讀之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