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威脅公共健康 亟須強制規範 電子垃圾飆高 僅17%回收

編譯/韋士塔 |2020.07.11
1682觀看次
字級
許多電子產品的回收並未遵循環保規範。圖/法新社
修復後繼續使用,有助減少電子廢棄物。圖/法新社
電子產品內含有許多有毒物質。圖/美聯社

編譯/韋士塔

圖美聯社、法新社

世界各地生產的耳機、微波爐、筆電、空調和其他電子產品數量持續增加,導致電子垃圾的數量節節攀升。最新報告指出,2019年全球產生的電子垃圾數量再創新高,凸顯此問題正日益惡化。

由聯合國大學、國際電信聯盟(ITU)、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固體廢棄物協會(ISWA)和聯合國環境規畫署合作的「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計畫」(Global E-Waste Monitor)報告指出,2019年全球共產生5360萬公噸的電子垃圾,高於原本預估的4900萬公噸,也比2014年多出920公噸。

這是該計畫第3度公布電子廢棄物數據,反映出的趨勢令人擔憂;聯合國大學的研究計畫助理佛提(Vanessa Forti)表示,最新的數據令人沮喪;此外,這些電子廢棄物中,只有17.4%被回收利用。

佛提指出:「最令人意外的是,電子產品的收集和回收率遠低於預期,原本我們以為環保意識已提高,回收方面的成績應該會進步,結果卻不盡理想。」

佛提表示,在美國等先進國家,約有8%的電子垃圾被直接丟棄,最終被送至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這些電子裝置若未經過妥善的收集或回收,將產生汙染;電子產品通常含有有毒材料,包括鐵、銅、金、汞和阻燃劑。更嚴重的是,冰箱和空調等設備含有氟氯碳化物 和氫氟氯碳化物,這些溫室氣體若未適當處理,將加劇氣候變遷危機。

南半球許多國家至今尚未制定正式的政策,規範電子垃圾的處理;這些國家的電子垃圾可能被任意棄置,或出售給沒有能力妥善處理的回收業者;許多隱藏在廢棄電子產品裡的有毒化學物質,正持續汙染當地的土壤和水源。

佛提表示,電子垃圾對公共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報告指出:「許多人在不符合環保規範的電子垃圾回收點生活、工作,他們可能吸入電子產品燃燒時釋放的有毒氣體,或者直接接觸從電子垃圾中釋出的有害化學物質。此外,貴金屬回收業者由電子產品和其他物質中分離出黃金時,須使用強酸,一些違法業者可能把這些有毒化學物質直接傾倒在鄰近的水域,進入當地的食物系統。」

2019年的數據顯示,電子廢棄物的問題並未改善;全球各地愈來愈多人負擔得起基本的電器和手機,導致電子垃圾快速增加;此外,全球暖化正使空調的數量持續增加。

佛提坦言,電子廢棄物的問題相當棘手,因為處理程序非常複雜;他強調,如果沒有嚴格的處理和回收計畫,電子垃圾可能會以各種方式造成汙染,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健康。

目前,全球只有78個國家制定處理電子垃圾的政策,且多數在歐洲;現今仍沒有具備強制力的全球性協議或法規,來明確規範電子產品不堪使用後該如何處置。

報告指出,若目前的趨勢不變,2030年時全球每年將產生7470萬公噸的電子垃圾;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待各國領導人、監管機關、製造商和消費者共同努力,包括鼓勵回收和維修後持續使用,才能避免電子廢棄物氾濫成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