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浩瀚,一時之間,如有「未解如來真實義」的地方,也屬平常,但千萬不能退縮。學佛就要靠慢慢薰習,一次聽不懂,就重聽一次,若還是不懂,就再重複聽,重複看,總有一天會豁然開朗。有位法師說得好:「聽懂了是增慧,聽不懂是修定。」
從前我對《金剛經》上一再出現的句型,例如:「佛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這些字都認得,但是什麼意思實在體會不出。
後來找到了一個最簡捷的答案,第一個眾生是指「相」,相是有;第二個眾生是指「性」,性是空;第三個眾生是指「名」,名只是一個代號。
原來佛的境界高,可以看到全「豹」,一般人僅能窺到一「斑」。
為什麼一般人看到的物質與現象是「有生有滅」,而佛卻說「不生不滅」?因為佛的境界高,可以看到全程,一般人只能見到片段。
佛教經論中常有「識」字出現,在「十二因緣」中,識占得一席之地;在「五蘊」中,識也有份;「唯心所生,唯識所變」,雖指稱的狀況不同,但其重要性不言可知。到了唯識,則講「八識四智」,並提出轉識成智。
什麼是識?什麼是智?其實不必拘泥名詞的界說,佛家經典固然深奧,但都可落實在生活裏,所以如何在生活中轉識成智,才是重點。
心清淨就是智,心煩惱就是識。既然是煩惱,不要識行不行?答案是不能不要,但可轉化,且讓我們從多角度認識一下識與智。
心有所住是識,(住、在這裡當執著、自以為是解)心無所住是智。
心取相,是識,心不取相,如如不動,是智。
心知法,是識,知法不住法,是智。
識是有分別的,智是知分別而無分別想。
無論遇到好事,壞事,一切事,念佛心不動,求生西方心不改,就是轉識成智。
知道了一切法,不生貪、瞋、癡,就是轉識成智。辦一切事都不生煩惱,就是轉識成智。知道一切法,有善有惡,有是有非,心無所住,就是轉識成智。
佛教傳入中國後,形成各宗派,但有共同點,就是所謂一心生萬法,萬法歸於一心。萬法是識,是了別,一心是智,是清淨。(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