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世界文明系列:鼓浪嶼 (6-2)西洋文化的視窗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20.06.19
1995觀看次
字級
怡記洋行閑樂居,普賴斯攝於1897年。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日光岩,普賴斯攝於1897年。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怡記洋行閑樂居,普賴斯攝於1897年。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南望鼓浪嶼,佚名攝於1870年。在 日光岩上向南望,照片左下角的一大 片綠地是番仔球埔,緊挨著美國領事 館;遠處左邊的巨石是升旗山,升旗 山右邊和下邊的三座建築是美國歸正 會的宿舍,右邊是田尾一帶,可見丹 麥電報局,也兼丹麥領事館,那時有 很多洋行、領事館宿舍、海關人員宿 舍和傳教士住宅建在田尾。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鼓浪嶼正道院,佚名攝於1880年代。1878年在廈門的共濟會員向總會提出在鼓浪嶼建設會所的請求,被批准後,1879年在番仔球埔旁修建了鼓浪嶼的共濟會 堂,即正道院。大多數會員來自廈門海關,也包括一些來自福州、高雄和上海的船員。1937年以前這裡曾經被作為荷蘭駐廈門領事館的辦公場所,1999年這座 建築被拆毀,現已重建。照片中左邊遠處可見日光岩,上面的摩崖石刻「鼓浪洞天」和「鷺江第一」清晰可見,日光岩下是日光岩寺正道院,右邊可見番仔球 埔一角。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升旗山,瑞生照相/宜芳寫真,1880年代。鼓浪嶼面積不大,卻有十來座 山頭。位於島南,緊鄰覆鼎石的小山頭古稱彌勒山或石窟山,扼守鷺江南口 。鴉片戰爭後,清海關稅務司在廈門設置「廈門關」。為與從南邊進入鷺江 的船隻通信,廈門關的洋員們在彌勒山設置升旗台,不同的旗幟對應出領港 、出航、檢疫、補給等資訊,還負責颱風預報,因此這座小山也被稱為升旗 山。這張照片是從龍頭路碼頭向南看,近處這條路就是鹿礁路。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遠眺鼓浪嶼和廈門島,佚名拍攝於 1870年代。這張照片是在日光岩上向 東南方向望,隔海相望的是廈門島, 可見岸邊的打石字。鼓浪嶼一側可見 右邊的升旗山,以及升旗山上的信號 旗和海邊的鹿耳礁,升旗山右邊及山 下的三座中式屋頂樓房是美國歸正教 會的住宅。日光岩下可見還未遷址的 美國領事館,領事館上方還飄著星條 旗,美領館前有一座小禮拜堂的院子 是埋葬外國人的番仔公墓,右邊一片 整齊的長方形綠地是外國人進行體育 運動的番仔球埔。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鹿耳礁,普賴斯攝於1897年。鹿耳 礁位於新路頭碼頭以南,覆鼎岩以北 。英國旅行家、攝影師約翰‧湯姆遜 在他的廈門遊記(刊於《十載遊記》 )中曾提到一個有關鹿耳礁的傳說: 如果這些礁石倒塌,則鼓浪嶼將被淹 沒。因此當地人想盡辦法支撐這些搖 搖欲墜的巨大礁石,正如照片中那樣 ,一側用磚壘砌支撐。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德記洋行,佚名拍攝於1870年代。英國人詹姆斯‧泰特(中文名德滴)1845年在廈門創辦了德記洋行,隸屬英屬東印度公司。洋行的公開業務是從事海外貿易,交易的貨物主要是糖和樟腦。實際上,德記洋行最初從事 的主要業務是「賣豬仔」,即把廈門周邊貧苦的中國人以契約勞工的身分賣往東南亞及美洲,從中漁利。德滴 曾兼任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駐廈門領事很長一段時間,為他從事這樣的生意提供便利。德記洋行1858年在台灣開始展開業務,如今已經成為一家台灣公司。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鼓浪嶼的地質構成主要是花崗岩,經過長時間的海水侵蝕,形成現在的海蝕地貌,島上散布巨石,也形成了幾座小山:位於島東北的燕尾山、中北部的筆架山、中南部的龍頭山、西南部的駱駝山和雞母山、南部的旗尾山(英雄山)和東南部的升旗山。筆架山和龍頭山一線以東,升旗山以北是一片相對平坦,比較開闊的地區,也是最早的鼓浪嶼居民最早定居的地區之一,當廈門成為開放口岸後,外來的洋人也是最先落腳在這裡。

最早在鼓浪嶼修建房舍的外國人中,主要是商人和外交官,而且最初幾個國家的外交官都是由鼓浪嶼上幾家主要洋行的經理代職,比如德記洋行的老闆德滴就曾兼任西班牙、挪威和荷蘭的領事。雖然1843年英國就已經設置了駐廈門的領事機構,但直到1869年才遷到鼓浪嶼的新館中辦公。

美國也很早便在鼓浪嶼設置領事機構,即1844年的交通郵政辦事處,但最初沒有建設館舍,而是租用了日光岩下的一座小樓辦公,後來從辦事處升級為領事館才遷址到今三明路上新建的館舍。法國、西班牙、德國、日本等國的領事館也設立較早,但都集中在島東南部的升旗山附近。

隨著外國人來到鼓浪嶼的,不僅有西式建築,還有他們的生活方式,比如:宗教信仰。為了方便島上基督教徒的禮拜,美國歸正教會、英國倫敦公會、英國長老會等各差會信徒們紛紛捐款,在鼓浪嶼的上鹿礁建造協和禮拜堂,於1863年竣工。

這座教堂是新古典主義風格,外觀簡潔明快,是島上的第一座教堂,因各差會捐建,也被稱為「國際禮拜堂」。除此之外,在英國倫敦會和長老會合併後,於1880年還在雞母嘴口修建了新的教堂,為紀念不幸感染霍亂的傳教士杜嘉德而取名「杜嘉德紀念堂」。

除了宗教生活,島上的外國僑民還開展很多其他的娛樂活動,比如1876年在升旗山下修建的萬國俱樂部,這是僑民們聚會社交的重要場所,俱樂部內還設有一座收藏頗豐的圖書館。

進入20世紀後,俱樂部遷往田尾路的新址,原址被中國商人黃秀烺購得,修建了現在島上非常知名的海天堂構。緊鄰著俱樂部,還有兩座壁球場地。

另外,在美國交通郵政辦事處不遠,美國「領事」李仙得購得一片長方形土地,修整後種植了草皮,作為專供外國人使用的球場,中國人稱其為「番仔球埔」,外國人則稱之為「板球場」,因為常在此舉行板球比賽。

當然,除了板球比賽,那裡還經常舉辦水準頗高的網球比賽。如今這座體育場已經向所有人開放,更名為「人民體育場」。

鼓浪嶼正道院,佚名攝於1880年代。1878年在廈門的共濟會員向總會提出在鼓浪嶼建設會所的請求,被批准後,1879年在番仔球埔旁修建了鼓浪嶼的共濟會堂,即正道院。大多數會員來自廈門海關,也包括一些來自福州、高雄和上海的船員。1937年以前這裡曾經被作為荷蘭駐廈門領事館的辦公場所,1999年這座建築被拆毀,現已重建。照片中左邊遠處可見日光岩,上面的摩崖石刻「鼓浪洞天」和「鷺江第一」清晰可見,日光岩下是日光岩寺正道院,右邊可見番仔球埔一角。

怡記洋行閑樂居,普賴斯攝於1897年。蜿蜒而上的水泥路,兩邊茂密的樹叢遮擋了熾熱的陽光,但溼熱的空氣仍然讓人透不過氣。驀然在交錯的枝葉間,有如刀劈的筆架山東北的巨石之上,一座精緻的西式避暑或隱或現,那就是閑樂居,置身其寬敞的走廊上,沒有樹木的阻擋,海風吹走了暑氣,是風景極佳的所在。

日光岩,普賴斯攝於1897年。日光岩是鼓浪嶼島上海拔最高的地方,主要由兩塊巨大的岩石相依而成。如今,登日光岩是遊客在鼓浪嶼必去的旅遊項目之一,百多年前日光岩下還很荒涼,如今已是樹木叢生,樓房林立了。這張照片是自西向東拍攝的日光岩背面,岩下的建築是英國倫敦會的宿舍。

怡記洋行閑樂居,普賴斯攝於1897年。1873年英商怡記洋行在鼓浪嶼筆架山東北端的斷崖之上修建了一座別墅,被稱為閑樂居,平面呈三葉草形。這裡後來被作為匯豐銀行的高級住宅,因此又被稱為匯豐銀行公館。閑樂居下方的岩石上依稀可辨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撰文的三和宮摩崖題記。

南望鼓浪嶼,佚名攝於1870年。在日光岩上向南望,照片左下角的一大片綠地是番仔球埔,緊挨著美國領事館;遠處左邊的巨石是升旗山,升旗山右邊和下邊的三座建築是美國歸正會的宿舍,右邊是田尾一帶,可見丹麥電報局,也兼丹麥領事館,那時有很多洋行、領事館宿舍、海關人員宿舍和傳教士住宅建在田尾。

德記洋行,佚名拍攝於1870年代。英國人詹姆斯.泰特(中文名德滴)1845年在廈門創辦了德記洋行,隸屬英屬東印度公司。洋行的公開業務是從事海外貿易,交易的貨物主要是糖和樟腦。實際上,德記洋行最初從事的主要業務是「賣豬仔」,即把廈門周邊貧苦的中國人以契約勞工的身分賣往東南亞及美洲,從中漁利。德滴曾兼任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駐廈門領事很長一段時間,為他從事這樣的生意提供便利。德記洋行1858年在台灣開始展開業務,如今已經成為一家台灣公司。

鹿耳礁,普賴斯攝於1897年。鹿耳礁位於新路頭碼頭以南,覆鼎岩以北。英國旅行家、攝影師約翰.湯姆遜在他的廈門遊記(刊於《十載遊記》)中曾提到一個有關鹿耳礁的傳說:如果這些礁石倒塌,則鼓浪嶼將被淹沒。因此當地人想盡辦法支撐這些搖搖欲墜的巨大礁石,正如照片中那樣,一側用磚壘砌支撐。

遠眺鼓浪嶼和廈門島,佚名拍攝於1870年代。這張照片是在日光岩上向東南方向望,隔海相望的是廈門島,可見岸邊的打石字。鼓浪嶼一側可見右邊的升旗山,以及升旗山上的信號旗和海邊的鹿耳礁,升旗山右邊及山下的三座中式屋頂樓房是美國歸正教會的住宅。日光岩下可見還未遷址的美國領事館,領事館上方還飄著星條旗,美領館前有一座小禮拜堂的院子是埋葬外國人的番仔公墓,右邊一片整齊的長方形綠地是外國人進行體育運動的番仔球埔。

升旗山,瑞生照相/宜芳寫真,1880年代。鼓浪嶼面積不大,卻有十來座山頭。位於島南,緊鄰覆鼎石的小山頭古稱彌勒山或石窟山,扼守鷺江南口。鴉片戰爭後,清海關稅務司在廈門設置「廈門關」。為與從南邊進入鷺江的船隻通信,廈門關的洋員們在彌勒山設置升旗台,不同的旗幟對應出領港、出航、檢疫、補給等資訊,還負責颱風預報,因此這座小山也被稱為升旗山。這張照片是從龍頭路碼頭向南看,近處這條路就是鹿礁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