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頒獎典禮上,日本名導小栗康平先生宣讀最佳導演獎的得獎名單時對田壯壯的讚揚:「他不僅是一位導演,更是一位作家和思想家,做好了承擔寂寞的準備。」田壯壯眾望所歸地獲得了這個承擔「寂寞」的最佳導演的名分。但在致辭中田壯壯回應:「我從來不覺得寂寞啊。」
高爾夫和電影很像
田壯壯最近迷上了高爾夫,對於這貴族運動,他說:「這玩意太貴了,所以只能蹭著打。」最初只是陪一個生病的朋友去放鬆,沒想到打起來很有意思。這麼小的球,那麼大的場地,看起來很簡單的規則,真的打起來卻很難。而且我覺得高爾夫其實和電影很像,每打一杆的軌跡都不相同。」
身為北京演藝協會的會長,在他和導演何平的鼓動下,協會成立了高爾夫球俱樂部,定期地打一場高爾夫球比賽。「其實覺得那些明星導演都挺事兒的,但在一起打一場球就都不事兒了,大家很容易能交流起來。」
在田壯壯的號召下,高爾夫球俱樂部打算安排一些慈善性質的比賽。「我們不能讓人覺得我們太清閒了,還是得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我們籌集一些善款,也會動員導演演員們捐一些錢,我覺得已成名的明星們從社會上得到太多了,拍了個片子,就成了有頭有臉的『腕』,拿那麼多的片酬。從社會拿到的,也應該適當地還給社會。」
扶助青年導演
田壯壯說,這些募捐會資助一些學電影的年輕人,作為他們的學習經費和拍攝經費。他現在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老師,手把手地教年輕的電影人,幫他們修改劇本,找人捐經費。姜文有一回說過:「有的人號稱扶助青年導演,遠看他在澆花,走近一看其實他在澆開水。但田壯壯不是,他是真的用心在幫。」田壯壯說自己有兩個毛病,一個是太愛交朋友,一個是只要是關於電影的事都要攙和一把。作家阿城說,把電影當信仰的田壯壯,他是有人找他做電影的事,就不顧一切地跑過去。
田壯壯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一九七八級導演系,和張藝謀、陳凱歌是同學,那個班的學生也就是後來蜚聲國際的「第五代」。其實在進入電影學院之前,田壯壯已經在農業電影製片廠做了三年攝影助理。那時候雖然已經參與拍片,但對電影並沒有特別的感覺,報考電影學院也是當時單位領導的意見,糊裡糊塗就去參加了考試,而且巧的是考試影評分析的電影正是父親田方主演的《英雄兒女》,寫來輕車熟路。
他就這麼命中注定般地進入了電影的世界。在學校的幾年,田壯壯和他那班著名的同學一起看了大量的西方電影,從法國新浪潮到好萊塢,正是這段時間豐富的閱讀經驗因此鑄造了田壯壯帶有鮮明個人風格的電影觀。
重拍經典名作
到了四十歲,田壯壯覺得不能再混沌下去了,要重拾起勇氣做屬於自己的創作。於是從寫劇本到整套操作完成,田壯壯拍攝了電影《藍風箏》。從四十歲到五十歲,一個電影導演的黃金年齡。
田壯壯說:「那段時間挺難熬的,對於任何一個電影導演都希望一部接一部地出作品。但是如果我沒有這個機會,就只能順應現狀。」他說:「我不可能放棄電影,只要有電影的事,喊我過去,我肯定會去幫一把,也算是在為電影做事。」這些年,田壯壯再度拿起導筒重拍了費穆導演的經典名作《小城之春》,緊接著又拍攝了他的首部紀錄片《德拉姆》,引起極大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