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角隊是媽祖出巡的先導部隊。圖╱記者江俊亮
魏幼謙(左)手工打造的「不鏽鋼獅頭」,傳給子女、胞弟作為「傳家寶」。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專題報導】日語用「一生懸命」來形容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到極致的精神。九十四歲哨角工藝師魏幼謙,一生投入手工哨角製作,台灣有半數哨角都出自他手,獲中華文化總會選為傑出匠人,展現「一生懸命」的匠人精神。
魏幼謙出生於日治時代、曾參加過「大東亞戰爭」,幼年家境貧苦,為了討生活,十二歲就離開雲林北港的老家,前往斗六學習鈑金技術,跟隨師傅做鉛桶、冰桶、鍋子、修理屋頂、安裝碾米廠的抽風機,以換取一口飯吃。
「彼時,阮師仔(師父)告訴我,只要骨力(勤勞),就有飯吃!」因此,魏幼謙卯足全力,拚命學習,練就一手精湛的鈑金技術。他說:「出師之後我就很拚,晚上都點『番仔油』(煤油燈),做到十二點多。」
北港鎮因媽祖文化而名聞遐邇,魏幼謙家住北港朝天宮後面,從小就熟悉媽祖文化,二十歲參加朝天宮「震威團」哨角會。「哨角,就是古時皇帝出巡,哨兵吹的號角,示意百姓迴避、肅靜;媽祖出巡吹哨角,聽說是皇帝封的。」
朝天宮「震威團」成立於清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年),過去吹奏的哨角都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光復後,朝天宮裡有十二支黃銅哨角殘破不堪,魏幼謙發揮鈑金專長,加以修理,「隔年又可以拿出去迓鬧熱了!」
焊接平整 手工鑄造
國民政府遷台後,兩岸斷航,大陸哨角貨源被切斷,魏幼謙因長期摸索、吹奏,竟無師自通,以手工鑄造的哨角,無論歕喙(吹嘴)、角身、喇叭口都維妙維肖,且改善共鳴腔讓聲音更加嘹亮。
「我做的哨角,比大陸做得還輕巧、好吹,可以折疊,長度拉開來有四尺八(約一百四十六公分)、收起來二尺四,重量還不到一台斤(六百公克)。」而且喇叭口的口徑,都嚴格依照「文公尺」(魯班尺)的吉祥尺寸,絲毫不敢馬虎。
魏幼謙說,很多客人看到他製作的哨角,焊接處十分平整,原以為是機器製造,經他解說、吹奏後,才相信是純手工,後來名聲不脛而走,很多寺廟都會指名「北港魏仔」訂製哨角。
由於魏幼謙製作的哨角輕巧、好吹、音色優美,不僅寺廟訂購,還有私人買來收藏。他說,印象最深刻的是,大甲鎮瀾宮曾一口氣訂購三十六支,但純手工費時又費工,至少一年才能交貨。
除了類似嗩吶的直式哨角外,魏幼謙也挑戰難度較高的菸斗型哨角、尾端揚翹的武哨角,「這款翹起來的哨角,大多是王爺出巡時吹的」。
一生懸命 保存技術
「一生懸命」哨角製作,魏幼謙於二○一五年獲雲林縣政府列冊為「手工哨角製作技術保存者」;二○一六年獲中華文化總會選為「傑出匠人」;二○一七年獲雲林縣政府登錄為「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哨角製作技術」。
從小在「媽祖文化圈」長大的魏幼謙,還以「白鐵」(不鏽鋼)打造獅頭,他對於獅陣技藝並不陌生,他花了幾年工夫,打造六具「不鏽鋼獅頭」,分別傳給四名子女、兩位弟弟作為「傳家寶」。
魏幼謙說,舞獅是華人傳統民俗文化,也是表演藝術與工藝、宗教慶典的結合,他觀察台灣獅的造型,有空就敲敲打打,打造出每具都不一樣的「不鏽鋼獅頭」,「唯一相同的是透光又透風,舞起來不會感到悶熱」,九十四歲的魏幼謙,細數他的匠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