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羅時期的彌勒形象,與大眾熟悉的「大肚笑顏」彌勒不同。
圖╱盛凡近代宗教雕塑展覽館提供
【記者羅智華台中報導】說到彌勒佛,一般人腦海中大多浮現挺著圓滾滾肚子、笑臉迎人的彌勒形象,其實彌勒佛共可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印度犍陀羅時期、清朝時期的金塹珍珠彌勒,以及源自於五代時期的大肚彌勒,若想一睹這三尊不同時期的彌勒佛風貌,不妨造訪今年一月正式開館的「盛凡近代宗教雕塑展覽館」,館內不僅展出全台最大型金銅孔雀明王等上千件漢傳、藏傳佛教文物,更展示許多金銅佛像,觀者走入其中,彷彿走進佛教藝術的大千世界,令人目不暇給。
「我們希望藉由這些展品來弘揚佛教文化,透過造像藝術來體會佛教內涵。」盛凡近代宗教雕塑展覽館總經理許嘉豪表示,在佛教傳進中國以前,彌勒的形象展現鮮明的異國色彩;以犍陀羅時期的彌勒佛為例,受到歐洲文化影響,這時期造像呈現長髮高鼻的形象;大眾熟悉的「大肚笑顏彌勒」,則是源自於五代時期的高僧,隨著佛教傳播,而廣為流傳於民間信仰。為此,展覽館也準備三尊不同時期的彌勒佛像,讓大眾更了解佛教發展的歷史脈絡。
位於台中大里文創軟體園區的盛凡近代宗教雕塑展覽館,今年初開館。有別於其他宗教博物館,是以文創數位3D為核心,讓佛教造像更為精準、多元化。
展館呈現太子佛誕身、龍生九子、珠寶唐卡、舍利佛塔等九大特色。最有看頭的就是高度達三點六公尺、全台最大的「金銅孔雀明王」,從設計到完工共投入兩年半,並以銅來呈現孔雀明王的攝受力與細膩宗教工藝,堪稱「鎮館之寶」。展覽館除提供免費的預約導覽與解說外,民眾還能在現場抄寫佛經、體驗「天鼓」的打擊演奏,讓佛法與藝術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