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去年四月到廣島縣嚴島神宮旅遊,便在附近老街區的宮島郵便局旁,看到此類的老郵筒(圖),通常,旁邊還會加上一塊解說牌,解說此種「書狀集箱」是明治四年郵政創設時使用的郵筒樣式,是為推廣歷史文化而設置的;又這個「書狀集箱」也視同一般郵筒,可以收信喔,請多加利用等文字。圖/王岫
筆者去年四月到廣島縣嚴島神宮旅遊,便在附近老街區的宮島郵便局旁,看到此類的老郵筒,通常,旁邊還會加上一塊解說牌(圖),解說此種「書狀集箱」是明治四年郵政創設時使用的郵筒樣式,是為推廣歷史文化而設置的;又這個「書狀集箱」也視同一般郵筒,可以收信喔,請多加利。圖/王岫
文/王岫
在台北市重慶南路與南海路口的郵政博物館旁邊牆上,可看到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題詞:「謀郵政之發達,以富國便民」;而在博物館裡頭,也可看到世界各國的郵筒,和我國近代化郵政開啟時,清朝郵筒的樣式模型,這個刻有「大清郵政」的老郵筒,亦做成縮小型的文創商品在郵博館販售。
在台灣市面街道上或一般郵局旁,可看不到這種老郵筒了,更談不到在使用了。台灣目前最老且還在使用的郵筒,是新北市平溪郵局旁的郵筒,為1941年(昭和十六年)平溪郵局成立時設置的生鐵鑄造直立式郵筒,此種郵筒於台灣光復後,仍繼續使用,五○年代也是台灣常見的郵筒。但因龐大且占地多,後來都改成目前的箱式紅、綠色郵筒了。在平溪郵局的郵筒因地勢較高,沒影響到路面或人行道,因而保留下來,反成觀光、打卡景點。
至於東鄰的日本,不少觀光地區或景點附近的郵局,倒還設置有不少郵政剛近代化時的老郵筒,且還可以使用哩!這表示日本還頗重視歷史文化的展示。
日本的郵政史,從大化革新到平安時代,稱之為驛制時期;鐮倉幕府到德川幕府則是飛腳時期;而真正郵政近代化則是1871年(明治四年)開始。所謂近代化,有三條件,就是一、要國營;二、是使用郵票;三、是設置郵筒,不論何人都可寄信。
但明治時期的郵筒,叫「書狀集箱」(亦即收集書信及文件的郵箱),是一種長方體的小木箱,上面有寫著「post」的投信孔,也有一座如屋頂的遮雨木板。一些歷史悠久的觀光景點附近的郵局,除一般郵筒外,都會另外擺置這樣的「書狀集箱」。
筆者去年四月到廣島縣嚴島神宮旅遊,便在附近老街區的宮島郵便局旁,看到此類的老郵筒(圖❶),通常,旁邊還會加上一塊解說牌(圖❷),解說此種「書狀集箱」是明治四年郵政創設時使用的郵筒樣式,是為推廣歷史文化而設置的;又這個「書狀集箱」也視同一般郵筒,可以收信喔,請多加利用等文字。除了筆者親自看到的宮島郵便局旁的「書狀集箱」外,從網路上,亦可看到妻籠、倉敷、大內宿美濃等旅遊景點,亦有遊客拍到這種老郵筒的照片。
雖然寫信、寄信的風氣漸漸消失了,大家也不太重視郵筒的存在了,但它在國家通訊事業上畢竟有其歷史地位,目前也還有傳遞信件、公文和廣告郵件的功能,我們依然要認識其歷史、文化。一如英國還保存許多紅色的電話亭一樣,這是通訊史傳承的教育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