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十四歲的阿宏一年多來迷上手遊,父母念過好多次,還禁止他打遊戲。阿宏只好躲進廁所裡打電動,這一坐就是半個多小時。一陣子之後開始不對勁,常有血便,馬桶上有血,連內褲也沾血。
媽媽帶阿宏至大腸直腸外科門診,檢查發現,才念國二的他竟然痔瘡已經到了第二期,必須持續接受藥物治療,如果沒有改善,還可能必須做手術切除。
為何小小年紀就有痔瘡?原因就在於他平常幾乎不吃蔬果,又常坐在馬桶上玩手遊,偏差飲食攝取,加上不正常如廁習慣,讓他「少年得痔」。
年輕患者大增
多是重度網路使用者
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隨著3C及網路普及,許多人如廁時間變長除了影響視力之外,還可能引發痔瘡問題。最近一、兩年來,年輕痔瘡患者愈來愈多,幾乎都屬於重度網路及3C使用者。
為何久坐馬桶容易導致痔瘡出血?糠榮誠解釋,痔瘡距離肛門口一公分,屬於正常組織。但如果長時間久坐不動或上廁所太用力,會導致腹壓過大,造成局部組織靜脈迴流異常。
台北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許自齊說,其實痔瘡是每個人都有的組織,目的在於協助括約肌發揮功能,不讓腸道糞便突然跑出來。
懷孕、體重過重以及經常咳嗽的人,都屬於高風險群,因為腹壓過大,容易導致局部靜脈迴流異常,以致便祕、肛門出血。
許自齊解釋,人類以兩隻腳行走,血液都是往下流,如果靜脈瓣膜出問題,就會造成下肢靜脈曲張,以及痔瘡等問題。不過,少數痔瘡患者則是動脈異常,一旦發作,容易大噴血,風險更高。
多吃高纖蔬果
降低痔瘡的出血機率
在飲食方面,許自齊認為,應該多吃高纖蔬果及食物,例如,鳳梨、帶皮蘋果、成熟香蕉,一般建議,每天攝取二十到三十五公克纖維素,藉此幫助腸胃道蠕動,預防便祕及降低痔瘡出血的機率。平常則應少吃辛辣,及含有咖啡因的食物,並避免油炸食物。
另外,孕婦、肥胖及有痔瘡家族史的人,則可讓局部多泡溫水,促進血液循環,並養成運動習慣,促進腸道蠕動。
此外,執業二十多年的郵政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洪樹玉,對於如何保養肛門、痔瘡,也提出他的建議。
1.用免治馬桶溼潤肛門:如果經濟能力許可,應設置免治馬桶,解便時先沖水,且選擇水量較大的水柱來沖洗肛門,同時可以溼潤肛門及糞便,讓解便時不乾不硬,容易滑出體外,如此一來,就無需用力擠便。
2.注意姿勢別使勁拉:洪樹玉還常傳授如廁姿勢,坐在馬桶上時腳尖著地、抬起後腳跟,腰桿挺直、身體稍向前傾,同時屁股微微翹起,身體前後擺動。
洪樹玉說,上廁所也是一門學問,如果掀開馬桶蓋,一屁股坐在馬桶,為求快速解便,使勁用力拉,時間一久,很容易傷到肛門組織,一旦血管爆裂,就會形成小葡萄形狀的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