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出版「台灣名人榜」,由於編者是將人物的言行舉止轉化為客觀的「評選標準」,在「相對比較」下取捨,所以上榜人物不只是所謂的「名人」,而且未進榜的不代表就不是名人。
我覺得值得留意的是在表面所看不到的現象,如「經營之神」王永慶刪除榮譽學位,保留「真實」的小學學歷,這意味著不僅是他誠實、樸實的做人原則,也是經營企業的態度;而且從另一角度來看,榮譽學位只是「榮譽」並非「學歷」,當事人能看穿「名」的虛幻,值得大眾學習。
電視新聞主播方念華要求不列入排名,原因可能在於個人價值觀認為,「專業工作成就的認同」要比「名人榜的認同」更重要。
而編者拒絕企業人士買通上榜,強化了公眾對「名人榜」的評價,但這也凸顯「在擁有了金錢後,必須追求名氣」的人性追求成就欲望,但這是一把雙面刃,名氣在物質社會是伴隨富貴而來,可是若不擇手段,往往造成毀譽參半。
《左傳》魯大夫叔孫豹認為「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而中國的知識份子也汲汲營營於此,但「立德」豈是容易,「立功」者幾何?
如今「台灣名人榜」標準是介於立功與立言之間,有人不顧一切的沽名釣譽,但也有人願放棄虛名,所以與其看「名」,不如視為照妖鏡,儘管不夠真切,但足以讓吾人省思,畢竟名聲只是一時的,事業的經營才是永久的,淡出名人榜,可以是蟄伏與沉潛的專注,也可以是名不副實的頹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