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問題幾經轉折,衛生署長終於在立委、豬農壓力下簽了「在法律未修正前,絕對禁止含瘦肉精豬肉進口;未來是否准予進口,衛生署願與農委會採取一致的立場,不會片面反對」承諾書,政策的反覆不定,足以顯示當前政府幾無「施政品質」可言。
世界銀行上月公布今年度的「全球治理指標」,以公共服務、政策品質作為評比內容的「政府有效性」,台灣的評比雖較過去有進步,但以瘦肉精事件而言,不免讓人質疑,為何在動物禁藥管制上,缺乏跨部會一致的標準,卻在爭議中以「部會同步」作為解決的共識?這種缺乏品質的施政,世界銀行對台灣的「政府有效性」評比,是否要重新衡量?
政黨輪替七年多來,執政黨政府的政策常缺乏長遠規畫,反因意識形態與政治考量而隨機調整,瘦肉精的爭議也是如此,最後造成政府以鋸箭法,以「暫緩、擱置」作為對應政策,避免衝擊立委與總統選情外,教人實在是看不到「有品質的施政」。
就以瘦肉精為例,國內豬農只想知道「瘦肉精能用否」,而國人只想知道「豬肉是否能吃」,而不是考量美國開放瘦肉精是「經過科學實驗」的評估,畢竟,國人的飲食習慣與美國不同,同樣的東西在美國是「可承受風險」,在台灣變成「不可承受的危險」。
瘦肉精原本是單純的農業問題,如今連政客也坦承成為政治議題,這種只有政治考量、不顧國人健康的政策,怎能說是「有品質的施政」?想要提升施政品質,必須改革「人謀不臧」與「利益交換」的齷齪政治文化,否則將會有更多類似瘦肉精的問題,教人「瘦」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