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時節 流螢閃爍水草間 文/楊喬 |2020.05.03 語音朗讀 236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台灣至少有56種螢火蟲,每一種螢火蟲出現的季節都不一樣,但以每年4、5月出現的數量較多。當螢火蟲族群大爆發,就是賞螢的最佳時機,但因為賞螢通常在入夜之後,而且多半在水草豐盛的山林地帶,所以前往時應事先做好準備,才能盡興而返。圖/楊喬 黑翅螢 圖/楊喬 山窗螢幼蟲。圖/楊喬端黑螢。圖/楊喬山窗螢。圖/楊喬 文/楊喬在唐詩中,有不少描述夏夜生活的詩句。「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不禁教人想起在夜晚閃現鄉間的點點流螢。螢火蟲是很重要的生態指標,只要棲地水源受到汙染,就會大量滅絕,甚至不再出現。近年生態保育人士積極復育護螢,使得各地螢火蟲的生態愈來愈佳,同時,也吸引許多人夜遊、露營、賞螢,各地休閒農場、旅宿,也將觀賞螢火蟲列為夜間活動重點,使得「提燈小天使」成為夜晚最閃亮的明星!螢火蟲成長不易螢火蟲是一種既美麗又神祕的小昆蟲,全世界合計超過2000種,台灣約有56種。由於地處亞熱帶,高山雲集,南北縱深,有各種生態提供螢火蟲混棲其間,台灣幾乎一年到頭都可見到螢火蟲的蹤影,但以4、5月份出現的數量較多。螢火蟲與金龜子一樣,同屬鞘翅目昆蟲,一生必須經歷卵、幼蟲、蛹與成蟲4個階段,是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牠的生長時間相當長,大部分種類為一年一代,並以幼蟲期、蛹期或卵期越冬,幼蟲期長達10個月,而成蟲的生命,只有短暫的20天左右。螢火蟲最可愛又吸引人之處,就是牠會發光,但這種光是一種「冷光」,不會熱,也不灼人,而是因其體內的腺體內含螢光素,再經氧化作用而產生的。棲地曾遭受迫壞為了能永遠在野外看到螢火蟲的蹤跡,一定要避免破壞生態環境,才能讓下一代繼續看到美麗的螢火蟲飛舞輕揚,至於螢火蟲之所以一度在台灣消失殆盡,主要原因羅列於後,提醒你我引以為鑑:1.工業廢水造成河川溝渠汙染。2.大量使用化學農藥。3.山坡地大量開發,使螢火蟲失去棲地。4.光害氾濫,使螢火蟲無法順利交配。5.吳郭魚、金寶螺、非洲蝸牛等外來物種形成生態侵略,吃掉幼蟲及其棲息水草。6.外來種植物不適合本地螢火蟲棲息、覓食。7.整治河川、溝渠不當,土堤多改為水泥堤岸,螢火蟲無法產卵孵化。螢火蟲生長型態螢火蟲依其幼蟲生長的環境,可分為水生型、陸生型和半水生型三種。陸生型種類繁多,牠們的幼蟲白天躲藏於落葉下或石縫中,夜晚則爬行於陰暗潮溼的森林底層,以陸生蝸牛、蚯蚓、蛞蝓等動物為食,而成蟲則飛行於草叢與樹林間,終其一生,都生活於陸地上。水生型顧名思義,便是幼蟲生活於水中的螢火蟲,直到化蛹前,才會爬上陸地築個安全土繭化蛹,並羽化為成蟲。在台灣,僅有黃緣螢、黃胸黑翅螢與條背螢等3種,幼蟲成長於水中。為了適應水中環境,分別具有特化的呼吸器官,如黃緣螢與黃胸黑翅螢的腹部兩側,有八對「y」字形的「氣管鰓」,提供幼蟲直接在水中做氣體的交換,而不必離開水面換氣。而條背螢則是靠生長於腹部倒數第2節末端的氣孔,伸出水面上呼吸,所以每隔一段時間,便要爬上水面換氣。半水生型在台灣發現的鹿野氏黑脈螢,是目前僅有一種幼蟲為半水生型的螢火蟲──躲藏於山澗旁的岩縫中,夜晚便潛入水中捕食螺貝類,但因為沒有黃緣螢特化的氣管鰓,僅用氣孔呼吸,因此,無法長期生活於水中,只能將食物先拉上岸再享用。由於其幼蟲生活橫跨水陸兩棲,乃稱牠為「半水生型」的螢火蟲。賞螢要領近些年來,「賞螢」活動在國內蔚成風潮,已成為許多家庭的休閒活動。但是,在參與「賞螢」活動之前,中華民國螢火蟲保育協會提供下列賞螢要領,計畫賞螢不妨多加參考:1決定日期地點螢火蟲的種類很多,每一種螢火蟲出現的季節都不一樣,但以4、5月份出現較多,如黑翅螢、端黑螢……會出現很大的族群。所以賞螢之前,最好是先蒐集賞螢地點的情報,或請有經驗的嚮導、老師帶領,於白天時,先察看地形地物,視交通方便程度、距離遠近,準備所需要的東西。2備妥所需裝備在荒郊野外活動,安全是首要事項,應避免跌入山谷、溪澗、水塘,也要避免被毒蛇咬傷,請攜帶包紅色透明紙的手電筒,穿長筒靴或雨鞋,甚至人手一棒,用來打草驚蛇,或用以探查路徑的虛實。如果是在經常有人行走的道路上或固定場所上賞螢,就不必大費周章了。切記觀察時,儘量行走固定的道路,以降低危險性,也避免破壞螢火蟲的棲息環境。3應觀察全螢生態通常螢火蟲的卵、幼蟲、蛹、成蟲都會發光,所以,賞螢不局限於成蟲。一般而言,幼蟲與成蟲(雄螢)較易觀察,雄螢比較喜歡飛翔,閃光也較亮與頻繁。4觀賞時間要慎選螢火蟲在夜間出現的時間,依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通常以日落後半個鐘頭,至夜晚10點較為理想,可以觀察螢火蟲的外型、發光器、發光方式、色調,甚至幼蟲形態、發光情形等。5採集觀察應釋放螢火蟲可以少量採集觀察,之後應予以釋放。一般採集到的多數是雄螢,不影響其繁殖,但為了環境教育,還是以不帶走為原則。6生態紀錄不可少在觀察螢火蟲生態時,可以日記、生態表格、攝影方式……加以記錄,讓野外螢火蟲生態觀賞之旅不虛此行。 前一篇文章 影音/因疫情封閉 水族館請流浪動物來參觀 下一篇文章 【自然筆記】 勿以訓練為由 不善待動物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8退休之後2025.05.01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交通噪音 使黃鶯變成憤怒鳥樽海鞘 海中小果凍 暖化新救星加拉巴哥群島 物種之島 作者其他文章 生人勿近!台灣藍鵲育雛中海龍 海中巨星緩走台步舌尖甜味 阿斯巴甜阿魯米沙漠魔鱂 為求生存變變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