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昨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第一百天,指揮官陳時中秀出簡報資料,提出許多科學數據,說明「快篩」可能衍生的問題,強調台灣目前確診率低,尚不適用快篩、普篩。國內自疫情發生以來,約五百萬人有「上呼吸道」症狀,當中有六萬人,被醫療體系把關後通報篩檢,之後透過PCR檢測,抓出四百二十九名確診者。
很多人會問,國外都有普篩,台灣為何遲遲不普篩?陳時中表示,如韓國、義大利疫情狀況嚴重,只能透過封城、大量篩檢,進行個案分流治療;待疫情獲得控制後,仍要採取逐案疫調方式。而台灣個案數少,透過醫師評估症狀,準確通報採檢,並由衛生單位精準疫調,及早掌握密切接觸者,更能有效控制疫情。
「普篩的效益不高。」陳時中說,假設台灣新冠病毒盛行率為萬分之十八,看似健康的人口一千八百萬人,需花費五百四十億元普篩,才能夠驗出其中三萬二千五百七十七人「無症狀感染者」,其中還有一千七百九十七人屬「偽陽性」,須將偽陽性個案進行隔離後再檢測,才能回復正常生活。如此不僅浪費公帑,也耗損珍貴的醫療人力資源。
國內昨日無新增個案,累計四百二十九例確診,為三百四十三例境外移入,五十五例本土病例及三十一例敦睦艦隊。
確診個案中有六人死亡,三百零七人解除隔離,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