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現象非理性 凸顯人類心靈脆弱

王順民 |2007.08.21
630觀看次
字級

報載藏族考古家說坊間四藏天珠有九成是魚目混珠。對台灣興起的天珠風,問題的癥結顯然並不全在仿冒,或令人咋舌的高價位,而是原屬殊價財貨的天珠,何以被炒作成宗教商品,這要從宗教角度探究。

宗教在某個層次上傳達的社會人文意涵,是將個人主觀的認知、感受或體驗,藉由不同媒介來跟他人分享,而這種從個體跨越到集體範疇的貫通與落差,經常也因不同的顯現行為,招致兩極化評論。

這正是宗教的迷思、弔詭所在,畢竟人類深植對趨吉避凶的關懷,多少讓這種「宗教根性」出現不同形式、程度和作用,就此而言,對天珠所可能帶來的改運、招財或消災解厄等功利效果,集體心理的投射遠超過實質作用。

連帶地,天珠之於神聖領域,對比價位之於世俗領域,兩者還是存有無法跨越的鴻溝。當宗教作為人類的心靈依歸時,那麼由認識、購買、佩帶天珠,及所牽動的各項宗教活動,多少可提供某種心理紐帶,據以滿足了人們服從、敬畏、安定與自在的需求,這對共同意志的社會建構,是有正面且積極的轉化作用。

而天珠價位過高的確是人為炒作,但如何深究人類脆弱的心靈結構,及是否因天珠的因緣,而讓生命內在的理路與認知層次,得以提升、深化,這才是解讀天珠現象的省思。

總之,相較於世俗性的組織制度,宗教是有優越的條件,因為在必要的時候,能讓一個個單獨個體自願地結合,並可使這些人犧牲個體利益(如奉獻或布施),甚或防止踐踏個人生命尊嚴(像自殺或墮胎),就此而言,高價位天珠所意指的,實是某種心理叢結的集體性投射,特別是人們羸弱心性、有限智慧、無知之幕,及超越理性的心靈結構。

王順民(北縣新店/教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