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赤蛙背部金黃綠色或是綠色,體側有白色背側褶極為醒目。圖/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本報台北訊】為推動台北赤蛙與棲地復育,台北市立動物園日前攜手新北市政府農業局,在新北市石門區農地,進行台北赤蛙先期野放,初步放出上百隻,未來將監測評估是否符合台北赤蛙的活動需求,若條件允許,將作為日後復育的重要基地。
隨著環境開發變遷及農藥和化學肥料大量使用,台北赤蛙棲地遭嚴重破壞,早期在新北市三芝、石門低海拔草澤、溼地、水田一帶相當常見,如今被列為保育類二級珍貴稀有野生動物。北市動物園首度將圈養繁殖的本土物種回歸山林,園方說,研究人員將持續觀察台北赤蛙在野外棲地的活動,也希望這些台北赤蛙,能在自然環境內順利繁衍下一代,為台北赤蛙保育計畫寫下新篇章。
台北赤蛙背部金黃綠色或是綠色,體側有白色背側褶極為醒目。由於台北赤蛙沒有明顯的外鳴囊,叫聲是單音細小的「嘰」,並不容易聽見,因叫聲特殊,過去被當地居民稱作「雷公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