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面對面接觸 壓力變大 社交隔離 付出身心代價

 |2020.04.27
2126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世界各國為了防止新冠病毒疫情蔓延,紛紛實施封城或居家避疫,不過,《華爾街日報》報導,科學家發現,人類在社交隔離狀態下,例如太空人和南極洲研究人員,剛開始會興奮,後來精神日趨萎靡,生產力下降,而且會跟共同生活的人關係轉壞,因為晝夜節律不只依靠陽光,也得依靠社交互動才能維持正常。隔離快結束時,人的心情才會再度好轉。

美國麻州牛頓市政府三月中旬宣布學校停課,防止疫情蔓延,當時市民娜塔莉.柯根很興奮,心想不用再匆匆做早餐,她的十五歲女兒米亞也可以睡到自然醒。這對母女玩起拼圖,並拍攝影片上傳到社群應用程式「抖音」。柯根當時還打算嘗試畫畫。柯根說:「剛開始兩星期真的很幸福,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光。」

但到了第三周,情況變了。學校無限期停課,米亞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暑期課程取消,也不能跟朋友相聚。到了第三周快結束時,柯根為自己的工作和女兒煩惱,忍不住情緒爆發,對女兒和丈夫大吼,重重摔門,最後奔出屋外。

南加州大學教授帕林卡斯曾七度到南極洲,研究人們如何適應長期隔離的環境,他說,居家避疫的情況雖然與南極洲不同,「但人類的反應有些相似」。

帕林卡斯說,在居家避疫期間,「缺乏面對面接觸,會讓人壓力很大」,同樣地,一家人共同居家避疫,一直拉不開距離,往往導致小煩惱演變為大衝突。

有大量文獻記載,長期的社交隔離會導致身體和心理付出代價。文獻指出,孤立和寂寞與憂鬱症、失智、心臟病發和中風有關。美國猶他州楊百翰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茱莉安.霍特—朗斯德說,孤立會使人短命。

霍特—朗斯德說,不論孤立期間長短,都會使健康轉壞,實驗顯示,短期孤立與「血壓改變、壓力荷爾蒙增加和發炎增多」有關。她說:「人類是社交動物。如果我們跟別人距離太遠,我們的身體會反應,腦部通常會覺得危險,發出戰鬥或逃跑指令,全身警戒升級。」

舊金山加州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卡納斯說:「居家避疫時,很重要的是留意自己的情緒並平息它。」卡納斯二○一五年出書討論太空人如何維持心理健康,書中強調美國太空總署(NASA)在國際太空站設有穹頂艙的重要性,這個空間讓太空人與同事保持距離並遠眺地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