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吃麵食的習俗,大約在戰國時開始。但因為原始的杵臼搗不出更多的麵,所以直到西漢有了陶磨之後,吃麵食的習慣才逐漸在北方形成。
早期的麵條叫「湯餅」或「煮餅」,做麵時用一隻手托著和好的麵,另一隻手往鍋裡撕片,實際上是一種「片兒湯」。人們看到片撒得薄,像蝴蝶翅膀似的,又起了個雅名叫「蝴蝶麵」。
到了唐代,人們才用上了案板、←杖和刀,不再用手托著做了,所以也叫「不托」。
到了北宋後期,麵條已由片狀演變成細長條,稱「索麵」或「濕麵」。
至元代,已有將麵條加工成用以請客送禮的「掛麵」了。及至明清,麵條的花色更為繁多,成為真正的地方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