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四月二十一日是國際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種最為難纏的血癌,平均存活率不到五年。高醫大附醫血液腫瘤內科主任蕭惠樺表示,現已有標靶藥物等精準治療,年輕病患如果積極接受治療後,存活率可提高近一倍 ,他鼓勵AML病患不要灰心。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以成人為主,好發於年長者,隨者年紀增加發生率愈高,然而年齡愈大治療效果卻愈差。
國內AML盛行率每十萬人中有兩至三人,近年有微幅上升趨勢。蕭惠樺說,罹病原因可能與環境汙染源有關,例如接觸有機化學溶劑、輻射等有關,導致骨髓細胞的染色體變異,發生血癌,但多數病患仍找不到確切罹病因子。
蕭惠樺說,血癌並沒有所謂「早期」、「晚期」之分,發育不成熟的血球細胞會隨血液循環到全身,所以發病一開始就是全身性疾病。骨髓有癌細胞,直接影響白血球、紅血球和血小板的數量和功能,間接出現症狀。因此急性白血病患者必須立即接受治療,否則數月甚至數周內就會死亡。
近年來,白血病治療的發展非常快,特別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從二○一七年開始,AML已進入全新治療領域,有許多創新的藥物出現,提供了不同的治療選擇。
部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患的染色體有特定變化,確診後透過例如FLT3、IDH1、IDH2等基因檢查,協助醫師了解病患的預後狀況,甚至搭配可用的標靶藥物,延長存活率。蕭惠樺說,尤其標靶藥物合併化療使用,可提升治療成效,減少復發和副作用。
蕭惠樺說,曾有一位三十歲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女病患,剛生完小孩,接受化療後的一年,癌症又復發,原本用二線化療藥物,仍無法控制病情,後來改採口服標靶藥物,控制住病情,延長生命,最終等到適合的骨髓移植,如今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