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行政院昨天舉行「紓困振興方案─醫藥防疫科技研發」記者會,宣布工研院研發、針對新冠病毒「潛伏期」的快篩檢測儀最快七月底就能量產。被問到為何不實施「普篩」,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雖然台灣檢驗率沒那麼高,但確診率是很低,「因台灣社區傳播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現在下去測也是這樣子」。
但陳時中也說,還是要重視檢測,藉以截斷社區傳播鏈,避免確診人數突然增加而拖垮醫療體系。他表示,現在篩檢量能還夠,指揮中心一直維持「一定要有餘裕」,以免超過界線一下就崩解。
陳時中說,要避免醫療崩解,確診病人要少,就必須靠檢測來切斷社區傳播鏈,當然最好應該要靠疫苗在前端就截斷傳播鏈,但疫苗安全性最重要,無法快,而台灣現在一天檢驗量約一千六百到一千七百件,一周將近一萬件,有人建議做普篩,但就算要切斷傳播鏈,指揮中心依然要維持量能有餘裕,不能把自己逼到最危險的那條線。
陳時中表示,新冠病毒在台灣「社區傳播可能性幾乎是沒有」,再測也是這樣,目前每百萬人檢測將近兩千人、每百萬人確診十六人,檢驗是很精準地在做,檢驗確診率也很低;不過還是要重視檢測,因為萬一沒有快篩,導致社區傳播,病人一多,醫療體系一下就倒了。
國家衛生研究院長梁賡義指出,快篩基本上有三種,分別針對潛伏期、感染期與恢復期,針對潛伏期的快篩,工研院研發利用核酸分子檢測的快篩檢測儀,可在一小時內檢測出來,準確率達百分之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