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文化園區 山城文化風采 竹藝魅力據點

文/人間社記者商裕永 |2020.04.13
2621觀看次
字級
竹山文化園區入口「巧巧鼠迎賓」。圖/人間社記者商裕永
吳正揚作品「鼠來寶」。圖/人間社記者商裕永
涂素英作品「雍容華貴」。圖/人間社記者商裕永
蘇素任作品「一元復鼠、萬象更新」。圖/人間社記者商裕永
邱錦緞作品「竹編媽祖」。圖/人間社記者商裕永
黃錦屏作品「竹編仕女提包」(左)、「多層六角孔花器」(右)。圖/人間社記者商裕永
王秀禎作品「新式謝籃」。圖/人間社記者商裕永
張彩淑作品「竹影記事」。圖/人間社記者商裕永
竹製家具及竹簍。圖/人間社記者商裕永
涂素英作品「雍容華貴」。圖/人間社記者商裕永
林倍輝作品「便當盒」。王秀禎作品「便當提籃」。圖/人間社記者商裕永
李瑞科作品「竹轎子」。圖/人間社記者商裕永

文/人間社記者商裕永

南投縣竹山鎮,因竹林密布而得名。位於硘磘里的「竹山文化園區」,不僅訴說竹子的歷史文化,更有許多竹編家具、竹藝品可欣賞,甚至連室外的裝置藝術都是竹子編成,走訪山城,可以看見竹子文化產業連結,體驗「無竹令人俗」的魅力。

竹山文化園區入口,有一支竹編茶壺,彷彿純樸好客的小鎮居民,熱情地迎接訪客;戶外廣場,有藝術家以竹子設計的作品,遊客可在園區削竹、彩繪,用自己的創意製作個性化竹製品。

竹山鎮長陳東睦表示,竹山鎮與名間鄉地處濁水溪南北兩岸,由於早期交通不便,兩岸聚落往來,最近的路程就是「水路」,當地居民於是以地方特有的竹材,打造「竹浮筒」作為渡溪工具。

「竹山文化園區」占地約6.8公頃,在園區空間配置上,以竹子的「地緣」、「人緣」、「事緣」作為文化產業體系,規畫竹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地方產業館、休閒廣場及大地竹境等空間場域。

其中,「竹博物館」有各種竹藝、竹器展示,介紹竹子如何成為竹山人的生活技藝與產業,讓民眾了解竹山從日治時期開始,如何發展竹工藝,又如何培養出許多優秀的竹工藝師,在竹博物館「名人殿堂區」欣賞優質竹藝作品,就知道竹山人為什麼以竹工藝自豪。

竹山「地方文化館」採巴黎拱廊門空間設計造形,抬頭可見屋頂以「六角口」竹編織技法,搭配花布燈籠,呈現幾何造型之美;館內展示編織的竹藝時鐘、小層積竹材玄機盒、傳統生活家具等竹藝品,精緻而實用。

「地方產業館」主要提供竹產業展售場地,館內地板以環保竹製層積板鋪設,屋頂由PVC膜編織成竹管型態,可將日光導入室內,節省大量電能,夜晚則光芒四射,如同大型燈罩,非常美麗;天花板以飛行斗笠做為裝置藝術,美倫美奐。

戶外館區分為「賦竹廣場」及園區後方的「大地竹境」賞竹步道。「賦竹廣場」有十二生肖竹編裝置藝術,中間的「蔓花生」及「皎月風竹」兩個裝置藝術,與周圍的十二生肖竹編,組合成一個太極圖案。

「大地竹境」賞竹步道占地4.8公頃,在此可體會古人種竹、觀竹、慕竹、賞竹、詠竹、雕竹等情趣,步道全長約2公里,頂端盡頭為天興宮,可眺望竹山鎮,風景優美。

陳東睦表示,竹山文化園區規畫內涵,建構在生活技藝、產業與文化,從在地的生活知識中,發掘竹子的價值,以「地緣」、「人緣」、「事緣」作為文化產業體系,進而保存文化產業價值。

他說,所謂「地緣」就是竹子的傳統生產領域,例如桂竹適合細緻工藝創作、刺竹適合當建材、孟宗竹在冬天會出產冬筍,是產值高的過年美食;竹山曾是清代雲林縣治所在,號稱「前山第一城」,舊城就是由刺竹三層圍城而建。

而「人緣」指的是居民以竹產業為生活中心,從生產竹材及竹筍的農夫,到竹工藝製作的工坊人士,甚至竹家具賣店等,都是以竹為生活、生產、生計的焦點。

至於「事緣」則可從媽祖廟的「禁止勒索竹排碑記」(清道光年間立),沙東宮的「禁盜採竹笋碑文」(清咸豐年間立),以及山坪頂的「開拓竹林道路碑」(日治時代)等碑文,看出官府為了保護竹子產業,以碑文規訓竹產業者的用心。

竹山文化園區內有導覽員進行專業解說,讓民眾了解「竹浮筒」對竹山的重要性,以及「竹管厝」的建法、材料,包括以竹做骨架、竹編為壁面,再混合粗糠與泥土,最外層再抹上石灰防潮,就成為先民所住的「竹管厝」。

至於台灣早年常見的竹製「母子椅」,也就是俗稱的「椅轎仔」,因為適合嬰兒、母親使用所得名。它的設計,讓嬰兒不會從椅上摔落,手腳又可自由活動;椅子側翻,就成為母親的座椅,可以抱著嬰兒餵母乳,令人讚歎先民的巧思。

陳東睦表示,竹山文化園區未來將結合竹編工藝、竹雕工藝及竹樂器,讓訪客感受到竹的多功能性,除了眼睛可以看到竹編及竹雕之美、耳朵也可以聽到美妙的竹音樂,讓每位訪客都能享竹文化的知性之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