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傳教士 將中英文心經入畫

曹麗蕙 |2020.04.09
2252觀看次
字級
年近八旬的江賢二分享「做人,比做藝術重要」。圖╱記者曹麗蕙
江賢二遷居台東後,畫布閃耀出繽紛色彩;圖為作品〈金樽╱夏〉。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金樽╱春〉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江賢二從聖母院畫到台灣宮廟

深信藝術淨化人心

勉後輩創作前 「先做善良的人」

【記者曹麗蕙專題報導】藝術家江賢二早年為「追求內心的光」,封窗作畫,創作出〈巴黎聖母院〉、〈百年廟〉等跨越文化、捕捉宗教冥思系列作品;二○○八年定居台東後,大自然的明麗開啟他封閉多年的窗,繽紛色彩躍然於過去從未出現的畫布。無論用色是黑白深沉還是奔放色彩,不變的是他追求藝術的精神性,「我這輩子若沒當藝術家,很可能會當傳教士」,他深信藝術能淨化人心,五十五年的創作生涯,始終堅持做一位「美的傳教士」。

七十八歲的江賢二,中學立志走向藝術創作之路,一九六○年代末至一九八○年代,他遠赴巴黎、紐約,旅外時,甚至將畫室窗戶全部封起,在阻絕自然光下埋首畫作,「我畫的都是抽象作品,無需看見外面的光,而是要往內心探索,用內心的光來作畫。」奠定風格的〈巴黎聖母院〉系列便油然而生,他坦言:「是畫了〈巴黎聖母院〉後,才自覺有資格一輩子可以當畫家。」

宗教之美 跨越文化

一九九五年,江賢二返台探望受傷父親,意外在過去熟悉的故鄉廟宇──龍山寺、保安宮,遇見不曾留意的靈感,繪出返台後首批代表作〈百年廟〉,「那些莊嚴的廟宇建築,香火氣息,金黃色的服飾,以及千千百百神祕的靈光,都深深吸引了我。」

江賢二笑言,無論在異鄉還是故鄉,他都會參訪當地教堂與寺廟,只為感受那種神聖、寧靜的氛圍與精神性,他也跨越文化與信仰的隔閡,運用深沉畫面捕捉宗教殿堂之美。

尤其〈百年廟〉系列,對江賢二來說是「非常接地氣的作品」,「是我將過去三十年旅外累積的藝術能量、淬鍊的技巧,融入故鄉土地元素的創作」,不同於巴黎聖母院時期的白光,百年廟燃起古銅色溫暖的永恆之光。

此外,江賢二也常透過作品反映對現實的關懷,例如美國九一一事件後,他創作〈對永恆的冥想〉,非佛教徒的他特別鍾愛《心經》,「中英文都很美,但英文翻譯美如短詩」,因此在該系列畫作中,他也會寫上一、二句英譯的經文。

搬到台東 用色解放

二○○年江賢二遷居台東,在天光、海潮、濤聲召喚下,封閉多年的窗終於啟開,〈比西里岸之夢〉、〈金樽〉系列,看到他的畫布綻放繽紛色彩,他笑說和心境與生命歷練有關,妙喻:「旅居歐美三十年,畫作大多是穿黑白衣服,看得出是心情鬱悶下做出的藝術品;搬到台東後,開始穿有顏色的衣服了!」這時,他的用色得到自由解放。

此外,江賢二從年輕時期就熱愛西洋古典音樂,「一大早進工作室,第一件事就是要聽古典樂」,他的創作中不乏向經典樂曲致敬的作品,包括有〈乘著歌聲的翅膀〉、〈德布西──鍵盤〉等,讓音樂變成遼闊的畫面,也讓畫面一如音樂餘韻的迴旋。

從黑白到彩色,甚至近年還從平面繪畫,擴展到複合媒材的立體作品,江賢二每一段時期都在自我突破,他說:「作品表面觀之有很多不同形式,其實這五、六十年來都是一樣的,都是同一個人、同一顆心的創作。」

「做人,比做藝術重要。」他認為,所有作品都由人出發,因此每當有年輕藝術家向他請益,他總是建議「先做一名善良的人」,然後好好認真體驗生活,持續創作,一定會有自己的成績。

「江賢二:回顧展」即日起至六月十四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精選出江賢二五十五年創作歷程、逾二百件的代表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