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應該以國家整體利益考量,才能可長可久,而非「做短求現」,暫時把問題掩蓋住,圖謀片刻的安寧罷了,容易形成財政上的窟窿,其後遺症不容小覷。
進口物價的上漲,帶動國內商品的普遍上揚,政府採取厚黑學上的「鋸箭法」,眼不見為淨,用補貼、減關稅的方式,一時抑制物價的上漲,造成債台高築,絕非明智之舉,亦非智者所當為。
其實重點在於提升經濟,才能對症下藥,避免造成錯誤的假象,馴至延誤病情。事實上,油價等商品之上漲,既然情勢無法避免,那麼如果能夠提升經濟之福祉,就算物價的節節上漲,固然降低了人民的購買力,但是民眾的所得增加,又何懼之有?
民國六十年代,中華民國經歷兩次能源危機,然而彼時國內的經濟,每年呈現近二位數的成長,即使碰到比今日嚴重百倍的經濟危機情況下,不過因為國民的年均所得增加,從而抵銷掉因為油價急遽攀升,連動帶來的物價全面上漲壓力,這是一項令人值得回憶的歲月。
凡是經濟上面臨的難題,就應藉由經濟的手段,予以徹底而有效的回應才對。吾人不否認這一波物價的上漲,主要係由於國際因素所導致,可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古有明訓。政府存在的目的,正是替國民解決難題,而非把問題給「遞延」下去,將爛攤子留給後代子孫承擔,顯然不負責任。
假設經濟能夠持續成長,縱使面對物價上升,人民亦必體會政府的難處,何忍苛責?教人遺憾的是,現在國人的薪水不漲,反而物價不斷揚升,形同所得減少,而生計日益困難,自然引發普遍的不滿。當務之急,就是回歸問題的本質,萬事莫如救經濟急,唯有經濟獲得改善,一切疑難雜症問題,莫不為之迎刃而解。
如今政府對於經濟病症,卻不惜拿出政治藥方來,當然屬於走偏了方向。其實物價反映成本,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一味採用政治的手段,壓制物價的反映成本,反而是不正常的荒謬現象,同時造成不必要的資源錯置。我們希望政府妥善改革經濟,始為正本清源之道,至於補貼、減關稅則免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