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彩鸝
資深媒體人。曾任遠見雜誌執行編輯、國家教育研究院講師群、聯合報系採訪中心生活組組長。長期關注教育議題,《偏鄉教育願景工程》系列報導獲第七屆星雲真善美傳播獎——社會前進獎。
文╱王彩鸝
五味屋不再談弱勢教育,我們談的是鄉村教育,能不能為台灣的教育找到一個鄉村的定位?現在談到鄉村,就貼上偏鄉和弱勢的標籤,鄉村教育應該是人在鄉村可以安居樂業,不管在哪裡,就把那個地方的生活過好,這就是教育的本質。
──東華大學教授 顧瑜君
五味屋,一棟日本時代留下的「風鼓斗」老房子,因為花東鐵路電氣化而一度面臨拆除改建停車場和公園,但在社區民眾爭取下,已是白蟻侵蝕、屋頂漏水、殘破不堪的老房子總算被保留下來,社區大人帶著一群孩子動手改造、討論之後,決定開一家二手商店,作為孩子生活與學習的據點。
二○○八年八月三十日,一個黃曆上「諸事不宜」的日子,趕在開學前的周末,「五味屋」開張了,店名是由孩子討論後命名,就像他們打開外界捐贈的物資箱時,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的心情中,表現出天真、勤儉、感恩、親切、自信等鄉村孩子美好的本質。這家由孩子們當「小老闆」的「囝仔人的店」,以二手物品為媒介,為鄉村的孩子找到生命的出口。
五味屋邁向第二個十年,已蛻變為台灣偏鄉的「櫥窗」,讓弱勢孩子看見窗外廣闊的世界,也讓世界走進花蓮。或許有些人不知道花蓮有哪些五星級飯店,但或多或少都聽過「五味屋」的故事。五味屋創造了台灣鄉村教育的新風貌,是都會區的人們,甚至國外朋友紛紛走訪的另類聖地。
沒有人比顧瑜君更會說五味屋的故事了,她是東華大學教授、五味屋的發起人之一,從一九九五年落腳花蓮之後,就一路陪伴社區弱勢孩子至今,成為許多孩子生命中不離不棄的重要他人。
當外界以「偏鄉」看待交通不便、發展遠不及都會的地方時,顧瑜君更想找回屬於「鄉村」的榮光。「只有鄉村孩子能夠改變家鄉的命運!」這是她的夢想與信念。顧瑜君說,她與團隊想要用「另類」的助人方式,找到幫助偏鄉孩子的方法讓他們增能,等孩子們長大了,就能讓自己的家鄉不同,因為「孩子是家鄉容顏的化妝師」。
她並且深信,台灣的鄉村不必然繼續的凋零與落寞,當外地的人們帶著希望、夢想到鄉村來時,鄉村猶如一個海綿,蒐集了豐富的想像、熱情、參與,台灣鄉村便會開展出過往不敢想像的可能。
看見不公義
顧瑜君從出生到大學畢業,都在台北市成長、生活與求學,是個百分之百的「首都女孩」,從來沒有鄉村經驗。大學畢業赴美國奧瑞岡大學深造,才在那個寧靜的大學城初次體驗到鄉村的價值,嚮往起鄉村生活。學成回國兩年後,一九九五年,她與夫婿、任教台大的余德慧教授,一起到剛在花蓮創校的東華大學任教,在台灣後山落戶生根,她第一次接觸到台灣的鄉村,卻不如想像中的美好。
「台灣的鄉村怎麼是這樣的?」當顧瑜君開始以她的社工及教育專業,要為台灣後山的孩子服務時,發現台灣的鄉村裡有非常多「社會不正義」的事情,資源分配不均、機會不平等、歧視、社會排斥等等,這些事情不應該存在,尤其是在教育的領域,一個孩子若沒有出生在好人家,彷彿在公共教育裡面就什麼都不是,很難想像還有翻身的機會。
十幾年前走進花蓮的國小教室,令她驚訝的是,台北的學校已經每一間教室都有視聽設備了,可是花蓮的教室裡的窗簾是用一根鐵絲掛著布簾,上頭還有很多破洞,原來「一個台灣,兩個世界」,不是報紙寫的,而是她親眼目睹的景象。
從一開始參加社區營造,到後來長期陪伴社區裡弱勢的孩子,學校老師和父母都不想管的事,顧瑜君卻攬在身上。有人跟她說:「顧老師,您很有勇氣做這些事情!」她回說:「不是勇氣,是生氣!事情不可以這樣!」因為看到不公義的事會生氣,成為一股很大的動力,讓她義無反顧地想協助被學校和家庭之間推來推去的孩子。
(摘自《明日教育的曙光:八個教育創業家的熱血故事》,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王彩鸝
資深媒體人。曾任遠見雜誌執行編輯、國家教育研究院講師群、聯合報系採訪中心生活組組長。長期關注教育議題,《偏鄉教育願景工程》系列報導獲第七屆星雲真善美傳播獎——社會前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