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許多長輩牙口不好,需要吃質地較軟、較細碎的食物。不過烹煮過程可能使營養流失,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建議先將原型食物整塊煮熟,之後再切碎。倘若先切碎,食物接觸到水跟空氣的面積將會增加,理論上會流失較多養分。
如果長輩還有辦法使用牙齒,提供給長輩的食物宜盡量保持原型,善用悶燒鍋等工具反覆煮軟即可,以免餐餐都吃打碎成泥的食物,使食欲打折扣。
許惠玉也說,長輩胃口小,常有飲食熱量攝取不足的狀況。有鑑於此,家屬在食材選擇上除要注意每天都吃到六大類食物,還可挑選營養密度較高的品項。舉例來說,蔬菜類中的冬瓜與南瓜相比,南瓜的營養密度高出許多;葉菜類的不同部位當中,嫩葉處的營養價值相對高。
也可在食物中添加多元營養素,像是蒸蛋中加進紅蘿蔔末或堅果粉。長輩的那盤青菜使用多點好油烹製,藉此增加每一口的營養價值。
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曾研究發現,長輩吃的食物種類愈多元,死亡風險愈低。日本京都大學與國民長壽科學研究所分別研究發現,銀髮族飲食愈多樣,其憂鬱風險與失智風險愈低。因此,台灣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提醒民眾,每天要吃十五種以上的食物,不含餅乾、糖果、飲料。
長輩食量再小,也不宜低過每日生理的基本需求。粗略來說,一個活動量不足的長輩每日至少要攝取一千大卡,換算起來,每餐至少要吃半碗主食、一樣蔬菜與蛋白質等,能吃就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