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經過了漫長的演變時期。毛筆的別名,除了戰國時各國不同地稱作「筆」、「聿」、「不律」和「弗」外,還有「管城子」、「毛錐子」、「中書君」、「毛穎君」、「尖頭奴」等等,真是多不勝舉。
秦朝蒙恬雖然不是毛筆的發明者,但他製的毛筆「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趙翼《陔余叢考》)
中國的毛筆發展,有兩個重要時期:第一個時期就是「宣筆」時期。宣筆發明於漢代,經魏晉書法藝術的發展,促進了毛筆工藝的不斷提高。
從元代開始,中國的毛筆進入第二個時期││「湖筆」。被稱為「毛穎之枝甲天下」的湖筆,發源於浙江湖州市善璉鎮。古時,善璉隸屬湖州府,故這裡出產的毛筆稱「湖筆」。善璉也被譽為「筆都」。
湖筆與徽墨、端硯、宣紙一起被稱為「文房四寶」。
中國毛筆傳統的製作方法有「諸葛法」與「韋誕法」兩種。其中「韋誕法」是三國魏國人韋誕發明的。其法是用兩種不同的獸亳製作,強者為柱,柔者為被,這種製筆法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