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間故事】 不曾少過的米

文/莊聰吉 |2020.03.10
1968觀看次
字級

文/莊聰吉

小學時,國語課本有篇文章,提及兩個貧困的兄弟,大哥娶妻後,擔憂單身的弟弟沒有足夠存糧,於是利用夜晚搬些米放進弟弟的米倉;而弟弟想到哥哥成家後食指繁浩,也偷偷將米運進大哥的倉庫。

多年後,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兩兄弟不期而遇,看到對方都背著米,才驚覺自己的米袋其實不曾少過,兄弟倆相擁而泣。

這種同理心,今日也發生在我的診所。

多年來,我都會買些米放在診間,送給低收入戶或有需要的患者。當初只是看到很多老農民,年輕的兒女大都出走到都市工作,且一整年辛苦耕耘,卻常因颱風的摧殘所有心血皆付諸東流,心想著幾袋米或可救急。一段時間後,碾米廠的黃老闆得知米的用途,更主動降價打對折。

以往,一星期通常叫個20餘袋米就足以應付,卻沒想到,最近庫存不減反增。納悶之餘問了負責掛號的護士,始知幾位面目慈善的婦人,每隔一段時間會默默拿些米來混置其中,然後便悄悄離去。這種一心付出不求名利的大愛,實在令人感動。

前幾天,好友陳兄提及,其伯父日治時期在枋寮偏鄉行醫,仁心仁術,病人絡繹不絕。

有一天,一位連續幾個月都沒有依約回診、罹患慢性病的患者,突然出現在診間。問其原因,患者面有難色,幾經催問後才吞吞吐吐地說:「老實說,您開的藥我吃了幾次,病情沒有多大的改善,所以我換到別間診所去看病,效果不錯。」

「沒有關係,那你就去那間診所看啊。」醫生溫柔的語氣,反而讓那位病患更加難為情。

「雖然有效,但那位醫生收費很貴,長期下來,我實在負擔不起。」患者的頭垂了下來。

「原來如此。那位醫生的醫術顯然比我高明,你應該繼續讓他看,至於藥費你不用煩惱,我替你出,不要讓病情惡化才最重要。」

從此,每當那位病人有需要,陳醫師總是二話不說,隨即伸出援手。也難怪當他往生時,全鄉村民個個如喪考妣。

這也讓我聯想到最近因疫情引起的口罩之亂,站在醫師的立場,假如大家能多一點同理心,健康的讓給慢性病或免疫力下降的病人、室外的讓給必須待在密閉空間的人,大家同舟共濟,相信台灣這座美麗的寶島,必定能變得更美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