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新冠肺炎疫情打亂電子產業鏈腳步,供應鏈復工率不一,波及下游品牌廠產品上市時程,有業者坦言:「第一季大勢已去」。
展望第二季營運及第三季訂單,業者普遍預期,還需等到三月底、四月初才會較為明朗化。就怕疫情持續擴大,影響終端消費需求。客戶端為降低拉貨風險,只能保持「停、看、聽」的密切觀望態度。
晶圓代工廠聯電財務長劉啟東表示,目前來看疫情確實會有影響,但仍要觀察客戶端狀況,或許四月份會有較明朗的狀況,而今年首季維持日前法說會看法。估季產能利用率約九成,晶圓出貨量、ASP均將持平,毛利率約百分之十四至百分之十六。
國內散熱大廠泰碩認為,目前多數供應鏈都已陸續復工,而且產能利用率也逐步提升,預料三月中旬可達到一個健康的狀態。但因疫情影響,跨省份招工仍有難度,致使工廠只能啟用當地人,而各家企業都會搶工人,所以缺工問題會是一個待解的難題。
大陸業績比重高的IC設計業者表示,大陸終端市場需求確實下滑,客戶產線的產能利用率偏低,正逐漸恢復中,但現階段對二線供應商的拉貨速度已放慢。
至於組裝廠部分鴻海因為台灣、越南、印度廠區在二○一八年就啟動供應鏈精準轉移計畫並在去年到位,因此大陸以外的產能逐步提升,以及大陸廠區陸續復工,對於今年第二季生產有望回到正常的季節軌道。
電腦代工廠包括人力與零組件供應都受到影響,導致無法完全出貨。客戶端理解這非代工廠的問題,也未砍單,只希望代工廠能盡快順利出貨。廣達、仁寶、緯創與英業達,均不評論單一客戶與訂單。
法人分析,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因具有特殊產業地位,除非迫不得已,客戶不會第一時間砍單,因此對其業績衝擊有限。預料,二線代工廠會受到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