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二、三十年後,會罹患什麼疾病?為什麼每個人罹患的疾病又不一樣?這些答案,都可在規畫成立的「台灣生物資料庫」中找到。生物資料庫預計蒐集二十萬名民眾的血液及尿液檢體作長期研究,據此找出疾病危險因子及發生機制,及早預防,及早因應,延年益壽。
繼英國率先成立國家型的生物資料庫後,各國紛紛跟進,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昨天舉辦「二十一世紀的生物資料庫」國際研討會,希望從各國經驗中,找到適合台灣的方法。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沈志陽表示,中國大陸將在二○○八年架構五十萬人的生物資料庫,日本也已蒐集完成五十萬人的規模,至於韓國、馬來西亞及泰國等國,也都奮起直追。反觀台灣迄今才完成一千人的可行性評估,預計今年底至明年初開始蒐集一萬五千人的血液及尿液檢體,如果一切順利,二、三年後才完成二十萬人的資料庫,起步已明顯落後。
台大醫學院院長陳定信說,雖然我們的人種和中國大陸、日本及韓國等國類似,但放大到基因型態及疾病種類,仍有所差異,因此仍需架構屬於自己的生物資料庫。中研院生醫所所長陳垣崇透露,我們的生物資料庫將以國人常見的疾病為研究對象,比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關節炎、精神疾病及肝炎等,期能從中找出一些致病的危險因子,及早防範。
台灣生物資料庫倫理法律組成員之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林欣榮說,將來他們都會讓參與民眾簽同意書,詳細告知實驗內容,如果民眾有任何疑慮,可隨時退出。
沈志陽則表示,在每次進行實驗前,他們也都會再次告知當事人,取得他們的同意,這種「再同意機制」雖缺乏效率,卻可確保當事人隱私及權益,安全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