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因大學錄取率已近百分之百,為鼓勵大學發展自我特色,及自行決定招收學生的素質,計畫將甄選(學校推薦與個人申請)入學的名額,由現行百分之四十,完全開放至百分之百,最快明年起實施。
大部分大學贊成教育部的構想,認為這可讓學校、科系招收到適合的學生,避免分發硬塞;但台大校長李嗣涔表示反對,他認為,指考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若全面開放甄選,會讓沒錢學才藝的學生,與大學差肩而過。
筆者以為,今年的大學指考成績,不僅凸顯廣設大學與少子化衝擊的問題,而從錄取分數的高低,不論是各組第一志願的競爭較過去激烈,及十八分的超低分錄取,都顯示高等教育已呈M型現象;而對該名十八分考生的各種負面批評,讓考生背負不必要的罵名,更暴露國人以「名校」、「志願」、「分數」評價一個人價值,而形成一種社會集體暴力的惡習。
高等教育已呈M型現象,又不能扭轉「以分取人」的偏差觀念,必須要以「筆試」作為高等教育普及的唯一標準,勢必使得更多高中生擠破頭上補習班,這對偏遠地區與教育弱勢群而言,在各項資源不如都會區及富商家庭下,就喪失依靠教育翻身的機會
;但是,完全依賴甄選入學,對沒有錢學才藝的窮孩子而言,更是遙不可及的升學之夢。
這是一道難解的習題,教育部在全面開放大學甄選入學之前,必須思考以甄選取代筆試,的確可以避免扼殺下一代的創造力,免得高中生的腦袋只有背誦資料,而非靈活的運用思考,但以創意取代筆試的甄選,需要在施行細節上為經濟弱勢的族群,保留一扇機會之窗,否則,在才藝與筆試資源上都弱勢的學生,翻身的希望將會在高等教育政策下夭折。
王立藻(高雄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