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生署委託調查顯示,台灣的失智症人口達十四萬人,實際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遠低於此數,其中可能有兩、三萬人住在長期照護機構,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有助於減緩病患退化程度。
這項由台灣失智症協會、台大醫院神經部進行的調查顯示,六十五歲老年人的失智症,盛行率大約是百分之五,有每增加五歲,盛行率倍增現象。
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邱銘章估算,六十五到六十九歲的失智症盛行率約百分之一點九,到八十五至八十九歲,就達到百分之十六點三,九十歲以上的老人,每十個就有三人失智。
研究結果亦顯示,安養及養護中心裡,有四成以上住民,可能罹患失智症;護理之家則超過六成,估計全台長期照護機構中近三萬個住民是失智老人。
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智症除影響患者個人,更嚴重衝擊家庭生活,危害主要照顧者及家屬們身心健康,使用精神藥物之機會比一般人多,患者的照顧者,尤其配偶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但是領有失智症身心障礙手冊的人數,不到兩萬人,湯麗玉指出,隨著人口老化,失智老人有逐年增加的情況,顯示仍有許多隱藏的失智患者未被發現與治療。
湯麗玉提醒大家,台灣失智症人口二十年後還將倍增,當有十大警訊中的多個徵兆出現時,趕快到醫院精神科或神經科檢查,以確定是否罹患失智症。
十大警訊是: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言語表達出現問題、喪失對時間與地點的概念、判斷力變差與警覺性降低、抽象思考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個性改變、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湯麗玉說,失智症(阿滋海默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主要以記憶力、定向力、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語言等認知功能障礙為主,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會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
湯麗玉說,失智症患者,還會在開車時,經常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聽信廣告買大量成藥,一次吃下一周的藥量,買不新鮮的食物,將物品放在非習慣性或不恰當的位置,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她指出,失智症患者的情緒轉變,比一般人快,突然會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或隨地吐痰、買東西未給錢、衣衫不整,情緒的改變不一定有可理解的原因,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